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
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
滨州市,这座位于山东省北部的城市,近年来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2年,滨州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这标志着滨州市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两年来,滨州市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典范。
政策引领:构建“1+5+N”工作体系
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首要经验是政策引领。2022年11月,滨州市印发实施了《滨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创新性地构建了“1+5+N”工作机制。“1”是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确保高位推动;“5”是成立工业、农业、城市生活、危险废物、宣传工作专班,实现专业化管理;“N”是多个责任单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此外,滨州市还出台了《滨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技术创新:打造循环利用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另一大亮点。在工业领域,滨州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减污降碳,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惠民经济开发区招引的创源年产50万吨再生铝项目,再生铝的实际生产能耗仅相当于制取电解铝能耗的3%-5%,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业领域,滨州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建成31个秸秆和农膜回收点,初步构建起以“项目化管理、市场化收集、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模式的作物秸秆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1%以上。
在生活领域,滨州市建成日处理能力200吨的厨余垃圾处置项目,缓解了厨余垃圾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建成山东惠达瑞和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年处理15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填补了滨州市建筑垃圾再利用行业空白。
管理创新:推行“无废细胞”建设
滨州市在废弃物管理方面的创新模式同样值得借鉴。例如,邹平市在沿黄乡镇开展“撤桶并点+上门收集”投放模式,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乡镇,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资源化利用率达80%,无害化处理率100%。
此外,滨州市还积极开展了“无废工厂”、“无废园区”等“无废细胞”建设,通过深化清洁生产、建立油泥砂“日产日清”机制、推进绿色采购等措施,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成立11支志愿服务队伍,2024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70余场,助力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引导更多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成效显著: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据统计,滨州市共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74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2020年降低20%。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20年提高22%,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同时,滨州市新增绿色建筑454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9.2%,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90%。
滨州市“无废城市”建设的经验表明,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这一模式不仅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也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