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洲到巴西,桑巴舞如何成为全球文化符号
从非洲到巴西,桑巴舞如何成为全球文化符号
桑巴舞,源自非洲的舞蹈艺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成为巴西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在巴西国内受到热烈欢迎,还风靡全球,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桑巴舞的独特节奏和热情奔放的动作,吸引了无数爱好者学习和表演,使得巴西文化在全球舞台上闪耀光芒。无论是在狂欢节还是日常生活中,桑巴舞都展现了巴西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桥梁。
桑巴舞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桑巴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葡萄牙殖民者征服巴西后,为了填补奴隶制下的劳动力需求,将大批非洲人作为奴隶源源不断地输入巴西。这些被当作奴隶运往种植园从事苦役的人们,大多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西非沿海地区。他们曾在这片大陆上历经苦难,却也将非洲的音乐、舞蹈和宗教传统带入了美洲大陆,使其在巴西土地上得以存续甚至孕育出新的花朵。
人们普遍认为,有两种巴西奴隶制时期的非洲艺术形式,对现代桑巴的诞生有着深远影响,它们分别是“森巴”(semba)与“巴图克”(batuque)。“森巴”一词源自安哥拉金邦杜语的“semba”,意指“肚脐碰撞”。许多学者相信它就是桑巴(samba)之名的由来。森巴舞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身体互动为特点,舞者之间的肚脐碰撞象征着生育和生命力,表达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感官共鸣。而“巴图克”原意为“击鼓”,是安哥拉非洲裔音乐、舞蹈、宗教仪式及格斗游戏等一系列习俗的总称。巴图克舞蹈常伴随击鼓的节奏,舞者们用富有弹性的肢体动作、跳跃以及身体核心区域灵活扭动来展现力量和情感。我们可以发现,桑巴舞流畅的步伐、弹性的舞姿、对髋臀部的灵活使用以及舞者之间存在的亲密互动,都是与非洲传统舞蹈风格一脉相承的。同样,现代的桑巴音乐以复合型节奏为特点,使用如鼓、沙锤和响铃等多种打击乐器,每种乐器都有独立的节拍线,但在整体上又可以和谐统一,创造出错综复杂的节奏层次,这也是对非洲传统音乐形式的一种延续。
19世纪德国画家约翰·莫里茨·鲁根达斯作品《巴图克》
值得一提的是,“巴图克”不仅影响了桑巴音乐,也催生了巴西非洲裔文化中重要的宗教表达——坎东布雷教。殖民时期,天主教会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洲信仰表达,将其视为“异端邪说”。殖民当局经常突袭黑人仪式集会并进行暴力镇压,除了对参与者实施鞭打、强制劳动等肉体上的严酷惩罚,还要求信徒公开忏悔并弃绝自己的信仰,甚至在公开场合焚烧神像与祭品。尽管如此,这些奴隶依然顽强地保留着他们的宗教实践,常常将仪式藏匿于地下,或伪装成天主教的圣徒崇拜以避开迫害。在这些仪式中,击鼓与舞蹈成为信徒表达对神灵崇敬和祈福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他们对殖民压迫的隐秘反抗。可以说,歌舞成为非洲裔群体在宗教信仰实践中抵抗精神与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而坎东布雷教也成为非洲裔社区文化的庇护所,为非洲裔音乐和舞蹈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在殖民和奴隶制的压迫下,非洲裔文化在巴西艰难生长,但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步演变并走出非洲裔族群的边界,成为其他群体和阶层日常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非洲裔音乐和舞蹈的世俗化转型,还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18世纪,巴西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伦杜(lundu)舞蹈,逐步进入上流社会,形成一种由吉他或钢琴伴奏的风格。伦杜率先将非洲音乐特征引入巴西城市音乐,被认为是巴西社会接受的第一种黑人音乐。伦杜在巴西一直流行到20世纪初,并在黑人聚集的巴伊亚地区逐渐发展为乡村桑巴的雏形,随黑人群体流入城市的伦杜也为日后城市桑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进入19世纪,里约热内卢出现了另一种舞蹈形式——玛希谢(maxixe),它融合了非洲舞步的灵活性与欧洲舞会舞蹈——如波尔卡和圆舞——的节奏和旋律,因而在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中广受欢迎,被誉为“巴西探戈”。玛希谢的流行不仅展现了巴西独特的文化融合,也为20世纪初桑巴的形成和在城市的传播提供了灵感与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西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加速,随着奴隶制的废除,东北部巴伊亚州的非洲裔移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带着他们的文化和艺术,来到当时已是繁华大都市的里约热内卢。于是里约热内卢港口地区形成了许多非洲裔族群集中居住的“小非洲”社区。这些黑人聚居区成为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交流的中心,非洲裔族群在这里将传统音乐与城市中的新元素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桑巴的雏形。
西雅塔姨妈
然而,桑巴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的巴西,种族主义仍然盛行,非洲裔歌舞文化被视为“粗俗”“危险”甚至“下流”,尚在襁褓之中的桑巴也因此遭到巴西主流社会的鄙视和打压——音乐家们经常遭到警察的逮捕,乐器被没收或毁坏,聚会也常被终止。因此,当时非洲社区内的歌舞聚会往往只能掩藏在坎东布雷教仪式的外衣下才能进行,这种情况与殖民时期如出一辙。在这种高压情况下,非洲裔巴西人没有任由桑巴的命运遭到扼杀。在“小非洲”社区内,一群被亲切尊称为“姨妈”的非裔女性扮演了保护和推动桑巴发展的关键角色,其中尤以充满智慧与外交手腕的“西雅塔姨妈”最负盛名。
西雅塔姨妈原名伊拉利亚·巴蒂斯塔·德·阿尔梅达,于1876年22岁时从巴伊亚迁居到里约热内卢。她是坎东布雷教的忠实信徒,经常在家中以祭司身份主持宗教仪式。她家可以说是汇集了非洲—巴西宗教文化、抗争精神与欢庆生活的文化中心,聚会通常持续几天甚至一周不间断,吸引了来自不同阶层、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从非洲裔巴西人到移民工人,再到好奇的白人市民。她的理念简单却深刻:“屋子越满越好。”西雅塔姨妈的家成为桑巴音乐家创作的沃土,皮辛吉纳等桑巴传奇人物便是在这里诞生的。1916年,巴西第一支被称为“桑巴”的歌曲《通电话》就是在这里创作而成的。面对打压,西雅塔姨妈用她的智慧巧妙地应对:当警察到来时,她会将桑巴乐手安排在后院,而在屋子前厅,雇用管乐和弦乐手演奏当时所谓的“高雅”音乐,营造出一种无害的氛围。就这样,西雅塔姨妈的家渐渐被誉为“小非洲”的文化首都,她的聚会得到了里约热内卢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她本人也因声望和学识得到了当时巴西总统文塞斯劳·布拉斯的尊重,最后,甚至连警察也开始为她提供保护。西雅塔姨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里约热内卢“小非洲”令人尊敬的黑人女性群体的缩影,她与桑巴的故事诠释了非洲裔文化无与伦比的生命力以及非洲裔巴西人非
桑巴舞的全球传播与影响
20世纪初,巴西的狂欢节(Carnaval)成为了巴西桑巴舞的重要舞台。里约热内卢的桑巴舞学校(Escolas de Samba)逐渐兴起,这些学校通过竞技和表演,展示自己的桑巴舞风格,并与其他学校角逐最佳表演奖项。狂欢节成为了展示桑巴舞的重要时刻,也为桑巴舞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巴西桑巴舞开始向国际舞蹈舞台扩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巴西文化在国际上逐渐受到关注,桑巴舞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在国际间的交流中,桑巴舞与其他舞蹈形式和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更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在现代,巴西桑巴舞不断创新与发展。舞者和编舞家探索新的舞蹈动作和舞台表现形式,融入现代舞和其他舞蹈风格的元素,使桑巴舞保持活力与时代感。
桑巴舞的文化意义与现代发展
桑巴舞在巴西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文化象征。桑巴舞通过其特有的音乐和舞蹈形式,传递着巴西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国内外,巴西桑巴舞都代表着巴西这个国家的形象和风采。桑巴舞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与社会问题有着一定的关联。在桑巴舞的表演中,常常反映出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面貌,包括贫困、种族、性别等议题。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表达,传递着对社会改变的渴望和呼吁。
桑巴舞是巴西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源自黑奴社区的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桑巴舞在巴西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成为了巴西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巴西,许多社区和学校都设有桑巴舞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这些教育活动不仅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欣赏桑巴舞,也促进了巴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桑巴舞的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背景下,桑巴舞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它需要保持传统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巴西政府和文化机构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桑巴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学习和表演,确保桑巴舞的传统得以延续。
桑巴舞的未来充满希望。它将继续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桥梁,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桑巴舞有望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桑巴舞,这颗源自非洲、在巴西土地上绽放的艺术之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巴西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无论是在巴西的狂欢节上,还是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桑巴舞都将继续闪耀光芒,展现其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