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行动指南
汶川大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行动指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最大震度达Ⅺ度。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造成了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迅速行动,展开了为期72小时的黄金救援行动。
救援力量快速集结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迅速发出号令,全军部队和广大武警、消防官兵紧急动员,从多个方向向汶川挺进。济南军区的“铁军”部队作为先头部队,经过16个小时的奔袭,于5月13日下午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县陈家坝。部队官兵不顾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也迅速向灾区集结。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简称“搜救中心”)队员全部奔赴地震现场参与救援。王念法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一员,与战友们一起奔赴灾区。他们先后参加了对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海地地震、巴基斯坦地震、印尼海啸等10多次国内外灾害的救援。
黄金72小时的生死救援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是救援的关键时期。救援队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时间赛跑,全力搜救被困人员。
5月13日下午,王念法和队友何红卫抵达汶川。在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他们成功救出了“可乐男孩”薛枭。当时,薛枭被埋压在废墟最底层,右臂被水泥板压住,经过医生判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挤压综合征情况。救援人员在几套方案中最终选取用千斤顶把水泥板抬起,将薛枭的手臂拿出。救援过程中,为了不让薛枭睡过去,王念法和何红卫找各种话题吸引他的注意力。被成功救出后,薛枭躺在担架上说:“叔叔给我可乐,要冰冻的。”
5月19日凌晨2时,时任54671部队二营政治教导员的刘挺接到命令,陈家坝数名村民被困堰塞湖,需要紧急救援。他立即组织40名党员骨干组成突击队前往救援。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军,突击队到达目的地,成功救出6名被困老人。在返回途中,面对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刘挺鼓励队员们克服困难,最终安全返回。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救援过程中,救援队伍面临着重重困难。交通中断、通讯受阻、余震频繁,每一步都充满危险。在地震发生后的前24小时,80%以上的被困人员位置是由当地人提供的。专业队员抵达现场后,70%以上被困人员的位置也是当地人提供的。这充分说明了基层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性。
此外,救援装备的短缺也是一大难题。王念法回忆,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他们使用千斤顶、压力剪等工具进行破拆,但这些设备在大型坍塌现场显得力不从心。救援人员只能依靠简单的工具和双手,徒手挖掘废墟,寻找幸存者。
成功救援的经验总结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救援队伍还是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救援经验。首先,专业救援设备的使用至关重要。千斤顶、压力剪、生命探测仪等设备在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保持被困者清醒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救援人员通过聊天、唱歌等方式,吸引被困者的注意力,防止其陷入昏迷。最后,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是提高救援效率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前24小时获救的幸存者中,80%以上是当地人救出的。
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首先是救援力量的协调配合问题。由于参与救援的队伍众多,如何有效协调各方力量,避免重复救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救援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不足。许多救援队伍只能依靠简单的工具进行救援,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二次伤害。最后是救援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许多志愿者虽然有热情,但缺乏专业救援知识,有时甚至会妨碍专业救援行动。
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是中国地震救援史上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中国应急救援体系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这次救援行动,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将为未来的地震救援工作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