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9个高级哲理素材+10位哲学家的思想,第一个是史上最难高考作文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9个高级哲理素材+10位哲学家的思想,第一个是史上最难高考作文题!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6992993_113173

在写作思辨作文时,掌握一些高级的哲理素材和哲学家的思想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精选了9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10位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每个素材都配有详细的解释和适用话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素材。

9个高级哲理素材

1.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出处:西塞罗的一次演讲:有人把一幅画给一位无神论者看,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拜神的人,并告诉他,这些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来。无神论者淡淡一问:我想看看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

还有个著名的案例。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适用话题:

  • 真相往往难以从表象获得,意识到沉默证据的存在
  •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能否被代表
  • 逆向思维

2. 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就是注意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往往十分在乎他人的评论与看法,故其行为将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自己的行为被他人左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长的人,在行为与观念上往往大同小异,更多时候会选择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儒家强调:“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清末的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他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耻辱心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但是,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孟子·尽心》),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这里所谓的“天”和“地”显然都是虚幻的,真正使人感到愧怍的是主体之外的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来的人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自己的个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适用话题:

  • 道德价值观念对个体既是约束,也是束缚
  • 中国传统文化对集体意志的强调和新时代对个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 个人意识与他人评价

3. 剧场效应

  1. 社会学概念
  • 内涵: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为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自我,而生活于别处。
  • “剧场社会”是一个仪式化的表演胜过实际言行的社会。
  • 出处:卢梭;吉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1. 经济学概念
  • 内涵:剧院着火后,每个人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跑出,造成拥堵,很多人会出不去。
  • 另一种解释是,在剧场里有一个人因为想看得更清楚,突然站起来看剧。但他人因利益受损,被迫跟着站起来看剧,导致第一个站起来的人既得利益受损,同时大家站着都很累。

适用话题:

  • 自我认知,自我被减化和美化的原因
  • 追求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4. 洞穴之喻

出处: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更会感到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适用话题:

  • 启蒙
  • 自我认知
  • 牺牲(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5. 天才效应

个体应对消极社会比较时自我维护的机制之一。通过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实现自我心理维护。(例如通过夸大比较目标,实现“乞丐不用嫉妒国王”的自我安慰。)与天才效应相类似,面对消极社会比较,个体会通过降低比较纬度的重要性,来说服自己不必在意比较的消极反馈。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维护方式,同时偏见性较强。

适用话题:

  • 自我认知
  • 对比较、痛苦激励人成长的辩证看待
  • 主观臆断存在偏差性

6. 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原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被加缪在他的著作《西西弗神话》中引用来阐述他的荒诞哲学。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典型的“荒诞人”,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非理性、无意义、能够摈弃一切由世界惯例所赋予人生的所谓意义、直面人生、不逃避现实的荒诞、永远怀着反抗命运的激情、即使注定无望也坚持反抗的人。虽然西西弗斯的人生是不断地推动注定会再次滚落到山脚的巨石,看似完全没有意义,但这是他反抗诸神的结果,而这种反抗中本就带着对世界的认识,并且即使陷入这样绝望的命运里也始终不曾放弃反抗。因而,相比那些对命运逆来顺受、全盘接受的普通人,西西弗斯是明智并且幸福的,因为他的命运属于自己。

出处:《西西弗神话》[法]阿尔贝·加缪

适用话题:

  • 关于反抗、不随大流、寻找人生意义的命题。

7. 变色龙效应

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可引申为社会模仿。对对方越认可,模仿的可能性越大。

出处: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

适用话题:

  • 从众心理
  • 谣言传播
  • 网络暴力
  • 沉默的大多数
  • 个人与环境
  • 自我保护
  • 变色龙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颜色,人身在群体中,自然地模仿群体。

8. 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适用话题:

  • 以偏概全
  • 客观、全面看待问题

9.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要求特征。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出处: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研究小组选择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却未上升。

10位哲学家的思想

1. 苏格拉底

(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

  1.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2.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4.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 柏拉图

(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

  1. 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2. 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3.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4.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3. 亚里士多德

(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

  1.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 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3. 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4.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4. 康德

(1724.4.22~1804.2.12,德国哲学家)

  1.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2.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3.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4.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5. 黑格尔

(1770.8.27~1831.11.14,德国哲学家)

  1.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2.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3.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4. 个性就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如以前的洁白。

6. 叔本华

(1788.2.22~1860.9.21,德国哲学家)

  1.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2.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3.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4. 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满足时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满足时陷入无聊,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7. 尼采

(1844.10.15~1900.8.25,德国哲学家)

  1.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2.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3.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4.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8. 维特根斯坦

(1889.4.26~1951.4.29,英国哲学家)

  1.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2. 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3. 对不可言说之物,保持沉默。
  4. 他人不是地狱,你自己才是地狱。

9. 海德格尔

(1889.9.26~1976.5.26,德国哲学家)

  1.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2. 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3. 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10. 萨特

(1905.6.21~1980.4.15,法国哲学家)

  1. 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