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历史深处的合肥名将
吴复:历史深处的合肥名将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吴复是一位鲜为人知却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更在贵州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位合肥名将的传奇人生。
吴复墓石雕群
位于大吴村内的国公祠
黔国公吴复(选自《明太祖功臣图》)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朱元璋以微末布衣一跃而登帝王宝座,除了其自身原因外,背后的淮西武臣和浙东谋士两大群体也给了很大帮助。作为淮西武臣集团中重要人物,合肥人吴复无疑是沉淀历史深处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也是朱元璋标榜善待功臣“生有爵,死有谥”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一生在战场中度过
自古英雄出少年。吴复,字伯起,元末生于今合肥肥东县八斗镇大吴村。年少时即被人称赞“智勇俱全”,世乱时召集乡众捍御桑梓,后在濠州响应并主动归附朱元璋。随军攻下泗县、滁州、和州、采石、太平,又攻破蛮子海牙水寨,平定集庆(今南京市)。之后再从徐达攻占镇江,并斩杀元将定定。此后进攻丹阳、金坛,攻克常州,升任统军元帅。守卫常州时,多次与张士诚进行交战,并取得胜利。后援助安丰、平定武昌。又跟随徐达攻下庐州等地,授镇武卫指挥同知,守卫沔阳。再随常遇春攻下襄阳、擒拿任亮,并攻下汝州、鲁山。
洪武元年(1368年),吴复被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跟随徐达征战陕西、战胜扩廓帖木儿。此后出兵征讨吐蕃、攻克河州。援助汉中,攻下南郑。次年,其跟随傅友德平定四川。后跟从邓愈平定九溪、辰州等地,并守卫安陆。同年,明太祖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在南京鸡笼山(今鸡鸣山)兴建功臣庙,序其封爵,死者像祀,生者虚位。“使其生建忠勇之命,死有无穷之荣。”吴复位列其中第十九位。
七年后的1374年,吴复升任世袭指挥使;1378年,他随沐英征战西番,以功赐铁券,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爵安陆侯、食禄二千石;1381年,吴复随傅友德征战云南、广西。冬十二月,取普安(今贵州省普安县),并筑城;1383年8月,金疮旧伤迸发。两个月后吴复病逝于水西(今贵州省鸭池河以西),享年五十有三。消息传至朝廷,朱元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同时,敕命将吴复遗体运回安葬。同年追封吴复为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以世券。
吴复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战斗中度过的。作为一名将领,吴复表现了优异的军事才能,同时,其优秀的人格品德也播于人口。刘三吾是同时代的文学大家,“朝廷大制作皆出其手”,在其笔下,吴复的形象是这样的:“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恂口不言征伐事。”又:“平居同辈中,语及征战事,一不自口其能”。战场之上勇猛直前,不畏生死,以至体无完肤。战场之下,诚实、谦恭,不言征伐,虚怀若谷。应当说,这种不矜不伐,谦虚谨慎的品质在诸多淮西勋贵中不仅是难能可贵,就是放至今日,也可以说是不多见的。
“黔国公”名至实归
吴复逝后被赠“黔国公”,也从实际上说明了吴复和今贵州地区的渊源。纵观整个明朝,只有吴复和以沐英为代表的沐氏家族曾获得“黔国公”爵位。众所周知,吴复自洪武十四年之后,即常年活跃于今云南、贵州地区的广大战场上,普安、水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盘江、关索岭等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和传说。而水西,则成了吴复的终焉之地。
在《(贵州省)安顺市政协文史资料》上,至今仍记载着关于吴复和他的功勋:“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许世袭;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军经贵阳、安顺、普安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傅友德将军的运筹帷幄,先锋顾成的所向披靡,安陆侯吴复的建城有功,使唐宋时隶属普定路的阿达卜,终成有高墙门楼的城市——普定卫。”
吴复成了安顺城的首位建造者,而一同随其入黔的三十万大军则“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从此,来自江淮和中原以及江西、湖广的精锐部队便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坝子、重要城镇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来自江南和北方的卫所屯军,把先进的农耕和文化带来黔土,开发了这一古老的土地,从此使安顺走向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吴复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其“生有爵,死有谥”的结局应当是比较完美的。“遣官祭奠”“高岗望祭”“赐宅兆”“赐祭葬”“学士撰写神道碑文”“赐谥、加禄、予以世券”等等一些加恩敕命的发布,无不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这位功臣的怀念和感激,而赐葬钟山之阴,则体现了朱元璋对于吴复生前功勋的最高肯定。
众所周知,早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即选定钟山独龙阜为其陵寝所在(今紫金山明孝陵),而为了显示对功臣的恩宠,特将十二位战功卓著的功臣赐葬于钟山之阴(紫金山北麓),形成了功臣墓拱卫明孝陵的奇特格局,其中就包括安陆侯吴复。随着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系列考古发掘,紫金山北侧的功臣墓的神秘面纱已经大多清晰,六座墓的墓主已经明确,而吴复墓则出人意料的出现在今肥东县陈集镇一个俗称为“凤凰地享堂任”的自然村里。
解读吴复安葬之谜
笔者曾多次对享堂任村的吴复墓进行走访。吴复墓冢至今仍保存完好,主墓封土高大,下有陪葬墓两座,传说为吴复的两名副将,一姓邓,一姓守。三墓坐东向西,墓前是一条宽约10米的神道,原享堂、神墙不复存在。现存神道上有一组石灰岩立体雕塑位于神道两边,自东向西相对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马及控马人、华表。刻工采用镂空为浮雕相结合,刀法精湛,为典型的元末明初风格,形象栩栩如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落叶归根,是汉族的传统习俗。吴复没有安葬在紫金山北麓而是归葬家乡,这可以理解。但既然回来了,又为什么没有葬在其出生地大吴村的祖茔中,而是埋骨于咫尺之地?史料中并未记载原因,但吴氏家族却给出了说法。
据吴氏后人传说:当年吴复灵柩原本计划由水路运回老家大吴村安葬,路上由刘伯温照应护送,谁知官船行至合肥北乡秦湖(现今无湖,亦无水面,但是地势低洼,雨季易积涝),不慎搁浅,纤夫再三拖拽,也无法前进。经刘伯温卜卦,认为此地面朝大湖,背枕高岗,整体呈凤凰展翅状,而凤凰胸口的位置就是绝佳的风水宝地,于是吴复就安葬在此地了。
吴复没有葬入老家大吴村的祖茔,朱元璋却在大吴村内为其敕建了一座国公祠。据吴复后裔吴明星老人介绍说,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追念吴复的功劳,御赐敕建“国公祠”一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吴老介绍说,当年建筑早已经损毁,目前的主体建筑是清朝重建的,最近几年又重新进行了修缮。
国公祠位大吴村正中央,青砖灰瓦,雕栏飞檐。祠堂大门上立“国公祠”竖匾,大门上有金字红底对联:“带励分封杨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分前后两进,共十二间房,东西厢房四间,门厅高广、阁楼飞檐翘角,是村子里最气派的建筑。吴老介绍说,吴复子女繁盛,共有九子六女。九子后裔分居在安徽合肥、湘北澧州、湘西永定、黔中安顺等地。2012年,在吴复筑建安顺城630周年之际,散居三省的吴复后裔共同修纂了《皖湘黔吴氏复公系宗谱》,经统计,吴复后裔共计6万余人。
本文原文来自安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