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杨雄里:AI或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需重新定位
中科院院士杨雄里:AI或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需重新定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最新访谈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观点,并强调了人类社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重要性。杨雄里院士的见解引发了广泛讨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哲学思考角度。
杨雄里院士观点的背景与转变
作为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之一,杨雄里院士曾坚定地认为“人类智慧是至高无上的”。这一观点基于两个理由:一是恩格斯关于人类思维至上性的论述,二是人类创造的文学艺术等文化宝库的永恒价值。
然而,最近一年的两件事动摇了他的看法:
一是AI翻译软件展现出惊人的准确性和精当性,甚至超越了同声传译高手;二是AI在艺术创作领域开始挑战人类的地位,如EMI程序一晚上能写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乐曲,被评价为“比巴赫更巴赫”。
这些突破使杨雄里院士重新思考AI与人类智能的关系,认识到目前并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证明“人脑智慧是至高无上的”。
AI与人类智能的哲学思辨
AI与人类智能的本质区别在于,AI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计算能力,而人类智能则包含了直觉、情感、道德判断等复杂因素。然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关于AI是否具备意识和思维能力,科学界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如果机器被授予正确的程序输入,就能实现有意识的思维;另一种则认为,计算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模拟只是形式上的,缺乏基本内涵。
人类的应对之道
面对AI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前景,人类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
- 保持谦逊与开放:承认AI的潜力,避免盲目自大
- 发挥人类独特优势:如创造力、同理心和道德判断
- 关注AI的负面影响:如就业冲击、隐私问题等
- 引导AI健康发展:制定伦理准则,确保技术服务于公共利益
未来展望
未来,AI与人类智能可能形成一种共生关系:AI处理复杂计算和重复性任务,人类则专注于创新和战略决策。这种互补将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警惕,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正如杨雄里院士所说,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原来以为不能被超越的,现在已经被超越了。面对AI的崛起,我们需要秉持科学精神,以理性态度迎接挑战,共同塑造一个和谐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