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团队发现GPR39新功能,为胰腺炎治疗提供靶点
饶毅团队发现GPR39新功能,为胰腺炎治疗提供靶点
2024年2月2日,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的饶毅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GPR39作为胆汁酸新受体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发现。这一突破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胆汁酸信号传导的理解,更为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潜在药物靶点。
GPR39:从锌离子受体到胆汁酸受体的新认知
GPR39是一种七重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传统上被认为是锌离子的受体。然而,饶毅团队的研究发现,GPR39更是多种胆汁酸的受体,尤其是对3位O硫酸化的石胆酸有显著反应。这一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GPCR是药物开发中最重要的靶标之一,约35%的FDA批准药物都以GPCR为作用靶点。然而,仍有百余种GPCR的功能尚未明确,找到其配体(即“脱孤”)是全球药理学界的重要目标。
胆汁酸引发急性胰腺炎的新机制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其发病机制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清楚。早在1856年,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就提出胆汁可能诱发胰腺炎,但具体机制一直未明。饶毅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胆汁酸通过GPR39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具体机制:
- 信号传导途径:胆汁酸与胰腺腺泡细胞膜上的GPR39结合,激活受体
- 钙离子内流:受体激活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 细胞损伤:过高的钙离子浓度引发细胞死亡
这一发现首次从分子层面解释了胆汁酸如何直接导致胰腺损伤,为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GPR39:潜在的治疗新靶点
目前,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支持性治疗,如液体复苏、疼痛控制和营养支持等。虽然近年来在液体复苏策略和早期肠内营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缺乏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手段。
饶毅团队的研究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在GPR39基因敲除的小鼠中,胆汁酸诱导的胰腺炎显著减轻。这表明通过设计药物阻断胆汁酸对GPR39的刺激,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手段。这一发现不仅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明确的靶点,也为临床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
这一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疾病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对GPR39与胆汁酸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未来有望开发出针对这一靶点的特异性药物,为急性胰腺炎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此外,这一发现也可能为其他胆汁酸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