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慕尼黑协定背后的希特勒野心揭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32:0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慕尼黑协定背后的希特勒野心揭秘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齐聚慕尼黑,召开了慕尼黑会议。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未被邀请参加。会议最终达成《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于10月10日前占领苏台德地区,捷克人必须撤离,不得带走资源。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领土得到了模糊的独立保证。两位捷克斯洛伐克外交官被邀请到慕尼黑,听取各大国对其国家命运的决定。

希特勒再次不费吹灰之力扩大了“大德国”的版图,而张伯伦回国后宣称他实现了“我们时代的和平”。这一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即通过满足希特勒的要求来避免战争。然而,这一政策最终失败,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01

希特勒的“大德国”计划

希特勒自1925年出版《我的奋斗》(Mein Kampf)以来,就一直梦想建立一个“大德国”帝国,为德意志民族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1933年上台后,他开始推行激进的外交政策,旨在收回《凡尔赛条约》中失去的领土。

1935年3月,萨尔地区(Saar)通过公民投票决定重新加入德国,这是“大德国”计划的第一步。1936年3月,德军进驻莱茵兰地区,进一步巩固了德国的军事地位。面对日本和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未能采取有效行动,这进一步鼓励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纳粹德国的崛起,1919 - 19奥地利的合并(Anschluss)是希特勒扩张计划中的重要一步。1938年,希特勒迫使奥地利总理库特·冯·舒施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任命纳粹部长,并在奥地利举行公民投票。在墨索里尼承诺不干涉后,德军于1938年3月12日进入奥地利,实现了合并。这一行动得到了奥地利半数人口的支持,但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02

苏台德地区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原奥匈帝国的多个地区组成。这个民主共和国由总统爱德华·贝奈斯(Edvard Beneš)领导,拥有1000万捷克人、300万斯洛伐克人、300万德语人口、70万匈牙利人、50万乌克兰人和6万波兰人。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工业和防御工事是其重要资产,但政府主要由捷克人主导,引发了其他民族的不满。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作以来,捷克斯洛伐克跟它小协约国中的盟友之间产生了摩擦,随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最终允许德国作为工业产品的供应国进入市场,建立德奥关税联盟成为了二战中“德奥合并”的第一步。

虽然1931年德奥的这种联合趋势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反对下消解了,但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来说,德国人的侵入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就这样,捷克斯洛伐克历史进入到了二战前夕。

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随着德国于1926年进入国际联盟并且保留与捷克斯洛伐克的稳定条款,捷克斯洛伐克人对德国侵略的恐惧暂时平息。但随着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后,德国开始着手一项挑战欧洲民主并对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东部边界的修订造成威胁的进程。

1933年,总理希特勒在外交政策上,选择退出了国际联盟,并且从一个由贝奈斯(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担任秘书长的国际裁军会议中撤离。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胁程度骤增。

当时还是总理的爱德华·贝奈斯明白波兰人才是这场摩擦的源头,因此他试图与他的波兰对手约瑟夫·贝克将军进行谈判,不过当波兰在1934年与纳粹德国达成一项互不侵犯条约时,爱德华·贝奈斯遭受了重大挫折。

贝奈斯后来谴责波兰的决定是“欠考虑的、傲慢的挑衅标志”,在法国人对中欧兴趣开始消退的时刻,波兰的做法,使他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等国的关系紧张起来。

而在1933年最初的几个月期间,苏联曾向法国和小协约国(即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发出提议,于是在1934年,法国外长路易·巴尔杜用一个将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同法国联系在一起的东方策略来回应德波协定。

贝奈斯和马萨里克想要苏联起更大的作用,以此作为对德国的平衡,不过苏联人并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直到第二年,他们进入国际联盟并且开始推进集体安全以面对由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所形成的威胁。

但联合苏联共同来保卫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可能性是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的,它们宁愿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帮助纳粹德国组织反苏十字军的计划。而希特勒原来就打算在必要时用武力强占捷克斯洛伐克!

后来希特勒发现德国实力还不够强大,尚不足以击败坚守在防御设施强固的边界上的装备精良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因此他在1943年或者1945年以前,并不打算发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攻击,而是积蓄实力全力备战。

1935年5月,苏捷条约在德国宣布重整军备计划的那一年签署,该条约保证了捷克斯洛伐克在万一受到直接军事威胁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苏联支援——尽管前提是法国首先履行他们自己对1925年的条约的承诺。

后来贝奈斯接替马萨里克担起总统,他的位置由米兰·霍贾(Milan Hodža)取代,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米尔·克罗夫塔(Kamil Krofta)担任外交部长。一个月后德国军队重新占领莱茵兰,对《凡尔赛条约》发起挑战,贝奈斯与波兰和苏联一起向法国人提供支援,法国反而指望英国人的援助。

缺乏强硬回应的法国使贝奈斯担心不已,为此他提出了一个之前无法想象的选项——与纳粹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法国与贝奈斯接洽有关捷克斯洛伐克协助保卫波兰的意愿,但是波兰不顾贝奈斯的正面回应,拒绝以保卫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互换。

1936年8月,贝奈斯通过法国调解人提议,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开始进行对抗德国的联合军事准备,但波兰人再次拒绝合作。贝奈斯和克罗夫塔在11月和12月期间与德国外交官进行秘密会谈,但是对苏台德日耳曼人地位的争论以及希特勒对贝奈斯条款的解释的反对关闭了达成最终协定的任何可能性。

可以说德国的希特勒十分轻视捷克斯洛伐克,只把它当做是一个注定成为大德意志帝国一部分、容纳日耳曼人口的一个人为创造国家。而康拉德·亨莱因(Konrad Henlein)和他的苏台德日耳曼人党早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帝国政府的资助,他们为希特勒提供了德意志帝国获得操德语的苏台德地区占有权的途径。

随着捷克斯洛伐克位置变得越发危险,1938年9月的《慕尼黑协定》使得希特勒达成了他吞并苏台德地区的目标,此时英国和法国竟选择放弃捷克斯洛伐克,幻想以绥靖政策来避免这场注定要爆发发另一次世界大战。

03

慕尼黑协定的谈判过程

1938年春,以康拉德·亨莱因(Konrad Henlein)为首的苏台德德国党(SdP)推动与德国合并。希特勒利用这一局势,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给予苏台德德语人口更多权利,同时在德国国内制造苏台德德语人口遭受压迫的虚假宣传。苏台德地区从未属于德国,但希特勒坚持要求其“回归”。

面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御工事和国际条约的约束,希特勒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目标。他命令军队准备“绿色方案”(Fall Grün),即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并在1938年9月12日的纽伦堡集会上发表激烈演讲,指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待德语人口的方式。

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亲自访问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的住所,建议通过公民投票决定苏台德地区的归属。希特勒同意暂时不采取军事行动,等待英国议会和法国的反应。

张伯伦与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

然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了这一提议,担心这将导致整个国家最终被希特勒控制。英国和法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苏台德地区,否则将不会帮助剩余的领土。贝奈斯总统直言:“我们被可耻地背叛了。”

1938年9月22日,张伯伦和希特勒在戈德斯堡(Godesberg)再次会面。希特勒进一步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向波兰和匈牙利割让领土。张伯伦原则上同意,但英国议会和法国政府随后拒绝了这些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宣布全国总动员。1938年9月26日,希特勒在柏林发表演讲,再次攻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9月27日,英国海军开始动员,战争似乎不可避免。

慕尼黑会议上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齐聚慕尼黑,召开了慕尼黑会议。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未被邀请参加。会议最终达成《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于10月10日前占领苏台德地区,捷克人必须撤离,不得带走资源。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领土得到了模糊的独立保证。两位捷克斯洛伐克外交官被邀请到慕尼黑,听取各大国对其国家命运的决定。

希特勒再次不费吹灰之力扩大了“大德国”的版图,而张伯伦回国后宣称他实现了“我们时代的和平”。这一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即通过满足希特勒的要求来避免战争。然而,这一政策最终失败,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04

协定签订后的后续发展

1938年10月5日,苏台德地区被并入第三帝国,亨莱因被任命为该地区的盖莱特(Gauleiter,区域长官)。希特勒亲自视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御工事,发现其坚固程度超乎想象。他决定不再允许捷克斯洛伐克重建防线,并计划利用新获得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扩张。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在沃伊泰赫·图卡(Vojtech Tuka)的领导下宣布独立,这实际上是希特勒分裂剩余捷克斯洛伐克的策略。同一天,希特勒告知新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尔·哈查(Emil Hácha),他将在24小时内入侵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1939年3月15日,德军以“应邀请恢复秩序”为借口,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希特勒当天在布拉格进行了胜利巡游。

美国罗斯福总统称这次占领是“肆意的非法行为”,美国召回了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大使,并对德国商品征收25%的进口关税。英国和法国冻结了捷克斯洛伐克在他们银行中的资产。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捷克斯洛伐克已被彻底瓜分。

1939年波兰战役中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根据1938年11月2日的第一维也纳仲裁协议,匈牙利占领了鲁塞尼亚南部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区,这些地区拥有大量匈牙利人口。剩余的斯洛伐克成为德国的傀儡国,由约瑟夫·蒂索(Jozef Tiso)领导。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被改名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成为第三帝国的一部分,由前外交部长、纳粹男爵康斯坦丁·冯·诺伊拉特(Konstantin von Neurath)统治。后来,赖因哈德·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接替了这一职位,他在捷克斯洛伐克抵抗组织的行动下被暗杀,这是英国政府的命令(纳粹的报复行动包括在利迪策和勒扎基村的大规模屠杀)。

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政治机构实际上成为了柏林的附属机构。贝奈斯总统被迫辞职并流亡美国,埃米尔·哈查博士被任命为傀儡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被解散,除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被禁止,尽管在整个占领期间存在地下抵抗组织。一个自由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在英国、法国和苏联的认可下运作,由贝奈斯领导。

1939年剩余时间里,法西斯国家继续扩张:德国占领了自1923年以来属于立陶宛的梅梅尔地区(Memelland),意大利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Nazi-Soviet Pact)。英国和法国于1939年3月31日承诺保护波兰的边界,并于4月将这一保护范围扩大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希腊也开始与英国和法国讨论相互保护。最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于9月3日正式宣战。

捷克斯洛伐克的流亡者在二战期间为英国和苏联的武装部队服务。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报部门也为盟军战争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被占领的国内,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工业(尤其是斯柯达军火厂)被用来加强德国的战争经济,超过35万人死于纳粹的压迫。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最终在二战中战败。捷克斯洛伐克得以重建,德国人被驱逐出境。亨莱因在被盟军俘虏后于战俘营中自杀。贝奈斯重返总统职位,但自由并未到来,因为到1948年,苏联接管了捷克斯洛伐克,用另一种形式的独裁取代了纳粹的统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