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到底是讲什么的?
《易经》到底是讲什么的?
说起《易经》,很多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它在讲些什么。有人说它是哲学,有人说它是历史记录,有人说它是诗词文学,有人说它是日记,有人说它是风水算命……那么《易经》这本书到底讲些什么?
先从名字说起,《易经》最初不叫易经,最早称之《周易》。
“易道渊深,包罗众义,随得一隙而入,皆能宛转关通,有所阐发,不必尽以支离繁碎斥也。”这是说《易经》太过深奥,每个字都是一个宇宙。
“周”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周朝。二是指详尽周到周全,照顾不周就是这个意思。三是指循环一遍。
“易”的解释颇多。一指变易,二指占卜,三指蜥蜴,四指日月,五指日出。
因此《周易》有多种解释。从历史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周易》就是周朝的占卜之书。首先古人编书,基本没有名字,谁编的就用谁做书名。比如《老子》《庄子》《吕氏春秋》《左传》。其次,《易经》为占筮之书,这也是研究学者的共识。所以《周易》,就是周朝的占筮之书。
其次,“经”是什么?“经”最早就是和织布有关,纺织机上的纵线,就叫经。有经就有纬,纬就是横线。织布的时候,经线不动,纬线来回穿梭,一块布就这样织成了。由此得出一个概念:不动的就叫经。
我们现在会说一个词,“经常”。经是不变,“常”就是寻常平常或者规则。比如“变化无常”,就是变化没有规律的意思。“我经常八点起床”,“经常”其实就是不变的意思。因此“经”是指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文心雕龙》有云:“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古代最早的教育都是官学,贵族官方才能读书。后来周朝没落,宫里的贵族和学者流落民间,这才有了私学。孔子,就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位私人老师。先秦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这些文人学者,并没有专门是研究《周易》的。但此时已经有了《易传》,传,就是解读经的作品,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现在的读后感。
秦始皇焚书,因为《周易》为占卜之书,没有被烧。此后,《周易》和《易传》,合二为一,在汉朝成为经学。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经学,置五经博士,分别为《易》、《礼》、《书》、《诗》、《春秋》。博士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学位,但实际做的事差不多,博士就是研究文化的学者。
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其实是由《周易》和《易传》组成,《周易》就是本经,《易传》则是最早解读《周易》的作品,又称为十翼,分别是: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文言传。
上图即通行版本的《易经》,朱熹《周易本义》。
- 卦画。也称为符号。由阴爻和阳爻组成。
- 上下卦,即组成此卦的八卦。如上图:坤上坤下。
- 卦名。坤,即是卦名。因为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学会断句。不是:“坤元亨利牝马之贞。”而是:“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 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
- 易传。经传是分开注释解读的。如下图。
以上就是《易经》的构成。那么《易经》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
最早当然就是一本占卜之书,类似我们现在的字典,遇到不会的字了拿出字典查一下。古人遇到困惑了,占上一卦,拿出《易经》查一下占出来的卦爻辞,以此推断吉凶。
后来经过儒家的注解,《易经》成为哲学之书,我们古代没有“哲学”一词,通俗理解,《易经》就是讲世间各种道理的书。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易经》其实是一本鸡汤文。告诉你要怎样怎样,不要怎样怎样,好好做人,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要三心二意等等等等,是不是很像鸡汤?
《易经》所讲的哲理,归根结底可以用四个字包括:阴阳变易。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面。男女,日月,天地,夏冬,里外,左右,上下……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正如黑格尔所讲,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的反面。我们上学,学加法也学减法,学加热也学制冷,研究解药也研究毒药……总之,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二元,而且阴阳不是对立矛盾,而是一个整体。这就是《易经》的阴阳思维。
变易,这个更好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天黑天亮,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世间一切都逃不过变数。但是,变化是有规律的。就像天一黑一白,是二十四小时变化一次。春夏秋冬是三个月变化一次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如何把阳阴变易思维应用到人生之中呢?两个字:时中。
“时”,就是时间,时机。“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要过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恰如其分,恰如其分。这就是《易经》的核心理念。
因此总结了三句话:
- 整体二元看待问题。
- 万事变化顺其然。
- 找对时机做对的事。
以上就是对《易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