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本书读懂人性:《万历十五年》中的权力与欲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本书读懂人性:《万历十五年》中的权力与欲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书籍如同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智慧的天空。《万历十五年》便是其中之一,自1982年首次问世以来,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不仅震撼了史学界,更在公众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以万历十五年为节点,通过六个关键历史人物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理解了在权力的游戏中,信任与背叛,智慧与愚昧,刚强与柔软,特立独行与社会排斥,功绩与遗忘,中庸与智慧之间的微妙平衡。

它告诉我们,历史的循环,本质上是人性的循环。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万历皇帝:高估了感情,就会低估了人心

在明朝的深宫之中,万历皇帝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剧,让我们见证了权力、信任与背叛的复杂交织。

1572年,年仅10岁的万历皇帝在父亲隆庆帝突然驾崩后,被推上了皇位。那时的他,还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却不得不面对朝堂上的权谋与争斗。老首辅高拱,一个在朝中有着深厚根基的权臣,并不将年幼的万历放在眼里,甚至企图更换皇帝。这时,张居正出现了,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万历的天空。

张居正不仅用智慧和勇气赶走了高拱,更是承担起了教导万历的重任。他亲自编写教材,授课,甚至陪练书法,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万历的成长。在万历的心中,张居正既是恩师,又是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万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历皇帝逐渐长大,开始接触到更多的朝政事务。他开始发现,那个一直教导他要励精图治、以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背地里却有着另一副面孔。张居正的贪婪和狠厉,通过朝臣们的奏折,一一展现在万历面前。这让万历感到了深深的背叛和愤怒,他下令彻底清算张居正的罪过,查抄其家产。

“人心难测,海水难量。”万历皇帝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身居高位的皇帝,也难逃人心的复杂和不可预测。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万历皇帝的个人经历,更是对人性深刻的探讨。

张居正:在职场混得开的人,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张居正,一个在明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不仅是万历皇帝的恩师,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担任首辅期间,张居正以他的远见和智慧,为大明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1572年,隆庆帝驾崩,年幼的万历皇帝继位。朝中权臣高拱,对这位年幼的新君并不放在眼里,甚至企图更换皇帝。这时,张居正挺身而出,以他的智谋和胆识,成功地将高拱赶下台,确保了万历皇帝的皇位。

在随后的日子里,张居正成为了万历皇帝的导师。他不仅亲自编写教材,教授万历治国理政的知识,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教导万历如何成为一个明君。在万历的心中,张居正既是恩师,又是榜样,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万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居正的另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他虽然在朝堂上推行改革,力图振兴大明,但私下里,却也不乏贪婪和狠厉之举。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在朝臣们的奏折中,看到了张居正不为人知的一面。这让万历感到了深深的背叛和愤怒,他下令彻底清算张居正的罪过,查抄其家产。

“在职场混得开的人,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张居正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家的复杂性。他既有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也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说:“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必须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张居正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海瑞:刚强易折,为人还是要柔软一些

海瑞,这个名字在明朝历史上熠熠生辉,他以其清廉和正直,被誉为“海青天”。然而,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海瑞形象。

海瑞在出任县令期间,以其清廉和为民的精神,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坚持自己耕种,不收受贿赂,对于百姓的诉讼,更是亲力亲为,真正做到了一心为公。然而,海瑞的执拗和不懂变通,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在一次高层官员的巡查中,海瑞因为坚持法规,不肯下跪拜见,结果闹得场面十分尴尬。嘉靖四十五年,海瑞更是上书直谏皇帝,批评嘉靖沉迷长生,不务政事,导致社稷不稳。这一行为,虽然展现了海瑞的正直和勇气,但也让他遭到了皇帝的怒斥,甚至差点丧命。

海瑞的一生,是清廉与执拗的矛盾体现。他虽然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为民的精神,但过于耿直和不懂变通的性格,也让他在官场上吃了不少亏。

正如《说苑·建本》中所说:“鱼乘于水,草木乘于时。”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除了有原则和勇气,更需要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

李贽:太过鹤立鸡群,就容易被鸡给毁灭

李贽,一个在明朝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特立独行。

李贽自幼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和胆识。12岁时,他就敢于批判孔子的某些言论,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年后,李贽更是以其离经叛道的思想,挑战了当时的社会规范。

他批判程朱理学,主张人有欲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反对特权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当时那个保守的时代,李贽的这些思想无疑是极具颠覆性的。他甚至与女弟子往来研学,这在当时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李贽的这些行为和思想,也为他招来了祸患。当儒学正统遭到挑战,文人们便将他视为社会的“异端”。有人在他居住的芝佛院纵火,将院子烧成一片废墟。后来,李贽更是因为“惑世诬民”的罪名,被关入大牢,最终在狱中凄惨自尽。

李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特立独行的代价。正如罗翔所说:“人性,就是不喜欢被别人批评。”李贽在反抗传统礼教的同时,也挑战了别人的生存哲学。很多人宁愿选择虚饰的太平,也不愿面对痛苦的真相。当你提出异议的时候,就挑战了别人的底线。

戚继光: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有没有用

戚继光,明朝时期的一位名将,他的名字与抗击倭寇的英勇事迹紧密相连。然而,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戚继光形象。

在明朝时期,倭寇时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朝廷派出了戚继光前去除寇。戚继光率领着戚家军四处征战,与倭寇交手几十次,斩敌两万余人,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朝廷为了表彰戚继光的功绩,下达了重赏,让他连升几级,官至总兵。两浙的百姓更是将他奉为战神,自发为他修建了生祠。一时间,戚继光的名声如日中天,风光无限。

然而,这一切在扫除倭患后都发生了转变。许多官员接连上书弹劾戚继光,指责他功高盖主,结党营私。万历皇帝也借此机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滚回老家。昔日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就这样沦为平民。

回到家乡后,戚继光的生活越发拮据,甚至在两鬓斑白之际,连治病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万历十六年,戚继光病逝。没过几年,戚家军也变得孤立无援,最终被朝廷剿灭。一代名将,最终惨淡收场。

戚继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功绩与遗忘之间的无奈。正如作家马伯庸所说:“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的,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他的态度。有用的时候你是功臣,没用的时候你就是小卒。这不仅是戚继光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申时行:懂中庸的人,往往更好命

申时行,一个在《万历十五年》中鲜为人知,但却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处世哲学,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尊重的人物。

张居正病逝后,申时行临危受命,担任了首辅。起初,大家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与张居正的高调狠厉相比,申时行显得过于软弱,他个性温和,从不与任何人起正面冲突。然而,申时行却以其独特的智慧,从上任的悲惨下场中悟出了为官的真谛。

他深知,唯我独尊的做派,只会冒犯他人,惹祸上身。想要为国效力,同时保全自己,需得温润圆滑,兼顾多方利益。因此,在八年首辅生涯中,申时行始终谨慎行事、宽厚待人。有人上书弹劾他时,他没有心生报复,反而在官员考核中对其网开一面。

万历皇帝不上早朝后,申时行更是竭力在君臣之间周旋,一次次化解了危机。正是这一系列中庸的做法,让他总能化敌为友,平息纷争。渐渐地,群臣敬重他,皇帝认可他,各方势力在他的调和下暂时休战。大明王朝,也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申时行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庸之道的智慧。正如《中庸》一书中写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话说得太满,易招来祸患;事做得太绝,会丧失人心。中庸,才是最高级的处世方式。不走极端,不唱高调,中和待人,宽容处世。收起多余的棱角,懂得以柔克刚,才能永远为自己赢得有利的局面。

结语

《万历十五年》不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回望,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六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的舞台上,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如何交织变换。

从万历皇帝的信任与背叛,到张居正的智慧与狠厉;从海瑞的清廉与执拗,到李贽的特立独行与悲剧;从戚继光的功绩与遗忘,到申时行的中庸与智慧,每一个故事都是对人性复杂性的一次深刻探讨。

这些历史人物的抉择与命运,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在的反思。它们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循环总是惊人地相似。

理解历史,就是理解人性;理解人性,就是理解我们自己。当我们洞悉了人性的底层逻辑,我们就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让我们铭记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万历十五年》的篇章中,我们找到了理解人性、洞察社会的智慧钥匙,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更加从容不迫,更加睿智明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