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年:水源地水质达最优,沿线生态全面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年:水源地水质达最优,沿线生态全面改善
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十周年。这十年,不仅是一条清水北上的通道,更是一场持续的生态保卫战。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到沿线城市,一系列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正在实施,确保每一滴清水都能安全输送到北方地区。
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的“天罗地网”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至关重要。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这里建立了全方位的水质监测网络。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介绍,近年来丹江口水库Ⅰ类水质天数持续增加。2024年截至11月1日,Ⅰ类水质已有228天,水质为Ⅱ类的天数中,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也仅仅是个别指标超出Ⅰ类标准,有107项常年为Ⅰ类。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张严密的“天罗地网”。丹江口市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主任张岩说,过去“大库净”但“小河难清”,部分支沟水质处于Ⅳ类以下。经过多年上下游、干支沟、地上地下、水环境与水生态同治的系统化治理,目前全市57条入库支沟的水质稳定提升,均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水质试金石”桃花水母频频出现,也是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的佐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副总经理蒋蓉说,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其严苛,相对于理化监测指标,反映更为直观。
武当山污水处理站: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
在武当山脚下,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站正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圣地的生态环境。这里每天处理1200吨污水,确保达标排放,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
在浪河流域水面,漂浮着一块块生态浮岛,上面种的水生蔬菜能够持续净化水体,出售后能增加养护员的工资。十堰市副市长周智勇介绍,十堰跳出传统治水视角和单纯治污理念,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分级分区管控流域片区和单元。围绕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90.1%,全市建成2077处农村微动力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库区重点区域实施“五无乡镇”建设,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转变。
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墙面几乎被重点排污企业监管系统、水库水质监测系统、水库环库岸线监控系统等LED大屏填满。近年来,十堰市持续建设覆盖全域、统筹市县的丹江口水库水质保障数字平台,2000公里给排水管网、30多万个涉水城市部件全部上图,环保、农业、水利、城管等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水质、管网、土壤等200多项涉水指标数据汇聚共享。
生态效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条输水线,更是一条生态修复线。它带来的不仅是清水,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河南、河北境内的白河、淇河、安阳河、滏阳河、七里河、滹沱河等50多条河流水清岸美;天津市海河水位升高,河道水质明显改善。202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助力永定河在断流25年后,实现第一次全线通水,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滹沱河石家庄段在多年断流后重现壮阔水面,碧波荡漾,沿线形成7大主题公园和32处景观节点,从“石门伤疤”蜕变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和“打卡地”。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水面面积达到275平方公里,“华北明珠”再现风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地方政府通过水源置换、压减地下水开采、封停自备井等措施,加大水环境和生态治理,使区域地下水止跌回升,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在经历了40余年的持续下降后,实现由下降幅度趋缓到局部回升、再到总体回升的持续好转。与2018年相比,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2%,水位平均回升2.25米;深层承压水回升和稳定面积占比达97%,水位平均回升6.72米。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累计回升超11米;2023年河北省浅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已较2018年同期分别回升3.01米和7.55米。邢台七里河两岸泉眼在断流数十年后再次喷涌,入选第十五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碧水清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保卫战仍在继续。随着《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修编,后续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将进一步增强中线水源保障能力。同时,沿线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精准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仅是一条输水线,更是一条生态修复线。它带来的不仅是清水,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这场生态保卫战,不仅保障了上亿人的用水安全,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