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治疗新进展:转椅复位、中医调理效果显著
眩晕症治疗新进展:转椅复位、中医调理效果显著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意外伤害。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耳石症复位技术:从手法到机械辅助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症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眩晕病例的三分之一。其主要症状是在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短暂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眼震。
传统手法复位
目前,手法复位是治疗耳石症最常用的方法。根据受累半规管的不同,医生会采用不同的复位手法:
- 后半规管:常用Epley法
- 水平半规管:常用Barbecue法
- 前半规管:较为少见,有特定复位手法
- 多半规管:涉及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
新型转椅辅助复位
近年来,转椅辅助复位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患者只需在专业设备上转动几圈,就能实现耳石的有效复位。这种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减少手法复位中可能出现的人为误差。
复位后的注意事项
- 遵医嘱健侧卧位或平躺休息3-5天
- 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球、拖地、搬重物等
- 保持充足睡眠,情绪舒畅
- 部分患者可能有头重脚轻、头闷涨等残留症状,可对症治疗
中医特色疗法:从中药到针灸
中医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一些特色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中医会开具具有扩血管、改善内耳供血作用的中药方剂。例如,强力定眩片、天麻钩藤颗粒等中成药,以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经典方剂,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治疗
针灸是治疗眩晕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发现,采用平衡针疗法中的“头三针”可以有效改善眩晕残留症状,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患者。
耳穴压丸
耳穴压丸治疗可以长期有效改善内耳供血,对于老年患者效果显著。此外,中医还采用穴位埋线、皮内针等方法治疗相关疾病。
药物治疗:从缓解症状到靶向治疗
药物治疗在眩晕症治疗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其作用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使耳石复位。
抗眩晕药物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眩晕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以减轻眩晕感。
前庭抑制剂
地西泮片等前庭抑制剂可用于控制剧烈眩晕及伴随的恶心呕吐。
扩血管药物
尼麦角林片等扩血管药物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细胞能量代谢。
手术治疗:最后的选择
手术治疗通常只在极少数情况下考虑,例如:
- 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
- 由肿瘤压迫或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眩晕
- 反复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权威指南:规范诊疗方向
2022年1月,国际权威的巴拉尼协会发布了《颈性头晕立场》文件,对颈性头晕的定义、机制和诊疗提出了指导意见。文件建议使用“颈性头晕”这一概念,强调头晕可能与颈部异常有关,但并非特指颈椎病。这一立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清晰的诊疗方向。
眩晕症虽然令人困扰,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