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遇上现代管理:林艳光如何让纸包鸡年产值破2亿
传统美食遇上现代管理:林艳光如何让纸包鸡年产值破2亿
在广西梧州,纸包鸡这道传统美食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林艳光,这位梧州纸包鸡的非遗传承人,用创新思维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将一道百年名菜推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从“汉堡大王”到纸包鸡传承人
林艳光的人生轨迹,仿佛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缩影。作为福建华侨,他早年在梧州经营西式快餐,旗下拥有十多家连锁店,年销售额高达数千万元。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决定投身于纸包鸡这一传统美食的复兴事业。
2010年前后,全国鸡肉制品市场不断扩大,但纸包鸡这道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名菜却面临着传承困境。传统粤菜受到洋快餐的冲击,年轻一代对纸包鸡知之甚少,会制作这道菜的厨师也越来越少。林艳光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让纸包鸡焕发新生机的契机。
工业化之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2012年,林艳光创立“新粤西楼”品牌,开始探索纸包鸡的工业化生产之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传统厨师认为,纸包鸡这样精细的手工美食无法通过工业化保持原味。但林艳光坚信,只有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让纸包鸡走出梧州,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他投资200多万元,在梧州市高新区建立生产线,购置机器,筑起冷库。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林艳光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从原料选购、腌制工艺到包装和炸制流程,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他聘请多位纸包鸡制作大师担任技术总监,确保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品牌崛起:从地方小吃到网红美食
随着生产线的建成,林艳光开始在梧州及周边城市开设“新粤西楼”连锁店。他创新性地将纸包鸡以快餐套餐的形式推出,价格亲民,很快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短短一年间,纸包鸡重新回到了大众消费的视野中。
为了突破地域限制,林艳光开发了礼盒装纸包鸡,成功将产品打入旅游市场。梧州商务部门和旅游部门在推广“梧州手信”系列产品时,纸包鸡总有一席之地。2017年,林艳光夫妇先后获得纸包鸡非遗传承人身份,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公信力。
产业腾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018年,林艳光将工厂搬迁至粤桂合作试验区食品小镇,总投资达2600多万元。新工厂产能提高了近10倍,年产值可达2亿元。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纸包鸡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高峰期时,工厂门前排着十多辆卡车等着供货,数十名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就能掌握制作技巧。
文化传承: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
林艳光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更是文化上的。他让纸包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了传统风味和文化内涵。通过标准化生产,林艳光确保了每一份纸包鸡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品质,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
作为梧州市政协委员,林艳光多次在“两会”上提出做大做强纸包鸡品牌的提案,积极推动地方政策支持。他深知,纸包鸡不仅是道菜,更凝结着岭南文化的历史记忆。如今,纸包鸡已成为梧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林艳光的故事,是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激活了传统美食的生命力,让梧州纸包鸡从一道地方名菜,变成了享誉全国的网红美食。在这个过程中,林艳光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