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卤面走出国门,一碗面里的中国乡愁
莆田卤面走出国门,一碗面里的中国乡愁
在新加坡莆田会馆主席方志忠的心中,有一道菜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每当夜深人静,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总会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莆田卤面。"莆田卤面,是在海外的莆田人最爱的家乡美食之一,是'妈妈的味道',更是乡愁。"方志忠如是说。
这碗看似普通的卤面,究竟有何魅力,能让海外华人如此魂牵梦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莆田卤面的历史说起。
莆田卤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是由河南烩面演变而来的一道传统美食。在莆田,无论是婚嫁、满月、做寿还是丧葬等人生大事,都少不了一碗卤面。因此,莆田也有了"卤面之城"的美誉。
莆田卤面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需要用热油爆炒红菇、瘦肉、虾干、干贝、牡蛎、蛏等配料,再放入滚烫的热水或猪骨头熬制的高汤,之后放入生面面条,在文火中慢炖,让高汤和配料的味道渗透到面条里。值得一提的是,莆田卤面出锅三五分钟就要开吃,不然面容易糊掉。
在莆田,卤面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莆田人的乡愁与家国情怀。加拿大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峰不仅爱吃莆田卤面,还擅长做这道美食。在叶峰眼里,莆田卤面代表了莆田兄友弟恭的家风文化。"以前,我们这边兄弟姐妹多,父母都希望兄弟姐妹像面条一样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团结在一起。"
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莆田卤面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广受欢迎。方志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前,他移居新加坡,发现当地找不到正宗的莆田口味菜馆。于是,他萌生了将家乡味道带到新加坡的想法。2000年,由方志忠创办的首家莆田餐厅在新加坡吉真那路上开业。如今,方志忠将莆田餐厅做成了享誉国际的中餐招牌。从街边小店到全球连锁,从新加坡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莆田菜乃至闽菜渐渐征服海外消费者的味蕾。
一碗卤面,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已成为海外游子心头的挂念和期盼。正如一位海外华人所说:"作为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一碗卤面成了乡愁。前两年在乌鲁木齐旅行,连吃了好几天硬核的新疆菜,肠胃有些吃不消。正想吃点软和的南方菜时,惊喜的发现住宿的酒店附近有一家莆田卤面店,于是傍晚欢欢喜喜过去吃。那是一家门店很小的面馆,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分别用油性笔写着送餐电话和店铺转让信息。店内只有两张餐桌、一台放置食材的冷柜和一台空调,里间被单独划出,看起来像是居住的地方。炎热的7月,店里一个客人也没有,因为没开空调有些闷热,散发着不太好闻的油烟味。老板是个说话慢悠悠的四五十岁中年男人,见我和同伴进门,直接用家乡话问我们吃什么。我们犹豫着点了两碗卤面,心里不约而同有种'估计要踩雷'的预感。只听老板到厨房开炉,风风火火忙了一阵,不一会儿就端出来两大盆分量满满的面,还加了不少蛏子和虾。仅看卖相,就很正宗,吃起来果然也完全是家乡的味道,食材也比想象中新鲜, 25元一份可以说是良心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