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人工熊胆成功创制,化学组成与天然熊胆高度一致
重大突破!人工熊胆成功创制,化学组成与天然熊胆高度一致
近日,药物所天然药物及核药基础与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庾石山研究员和王晓良研究员团队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团队在人工熊胆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Engineering》上,标志着我国在濒危动物药材替代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熊胆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已有近13个世纪的使用历史,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等功效。然而,由于野生熊资源的枯竭以及活熊取胆的伦理争议,熊胆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研究策略,成功创制出与天然熊胆高度相似的人工熊胆。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多维度药效评价体系:研究团队建立了反映熊胆功效的多维度药效评价体系,通过系统评价熊胆的治疗效果,确定了其中的关键药效物质。
绿色制造技术:利用化学合成和酶工程技术,实现了熊胆中关键药效物质的高效、环境友好型批量生产。
配方优化:基于正交实验和统计证据,对人工熊胆的配方进行了合理优化和重组。
研究结果显示,最终创制的人工熊胆在化学组成上与天然熊胆高度一致。临床前系统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以及I期临床试验均表明,人工熊胆的有效性与目前使用的引流熊胆相当,且安全性良好,质量更稳定可控。
这一突破性成果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
解决熊胆供应问题: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熊胆来源。
促进动物保护:从根本上解决了熊胆获取与动物福利之间的矛盾,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开发其他濒危药材替代品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进程。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由药物所庾石山研究员、王晓良研究员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等共同完成。
这一重要突破不仅展示了我国在中医药现代化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全球濒危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人工熊胆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告别活熊取胆这一充满争议的做法,实现医药需求与动物福利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