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酒类电商欺诈:低价名酒套路与防范指南
揭秘酒类电商欺诈:低价名酒套路与防范指南
随着春节的临近,酒类产品的销售进入了旺季,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然而,伴随这股热潮的,还有潜藏在酒类电商市场中的消费陷阱。近年来,"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酒类电商中愈发常见,这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警惕。
低价白酒的常见陷阱
在当前这场电商大战中,许多直播间以名酒作为引子,吸引心向往之的消费者。例如,一位女主播在直播间里以惊人的价格宣传剑南春,表示仅需19.9元便可购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却销售的是其他杂牌酒,并未如宣传一样真的销售名酒。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一两个直播间出现,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销售套路,主播们利用名酒的标签吸引关注,再迅速切换到价格便宜的杂牌酒销售,赚取暴利。
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类销售策略大多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许多人在看到名酒字样时,难以抵抗内心的购买欲望,而一旦进入直播间,往往就会受到主播的各种引导,最终选择购买并不符合自身预期的商品。这种“倒计时”的紧迫感,更是让消费者失去了理智判断,从而上当受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骗局则是,将畅销的飞天茅台酒与其他酒类混为一谈。在某些直播间中,消费者会看到多瓶飞天茅台的展示,相应的宣传则是“限量版”的说辞,售价却仅为普通产品的价格。这种看似诱人的交易其实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骗局,最终上架的往往是低价的杂牌酒。通过营造紧迫感和“限量”的概念,主播成功地引导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这些案例中,主播们往往深谙消费者的心理。他们清楚,只有名酒才能为直播间带来流量,而一旦销售环节进行,他们对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便不再承担任何责任。根据行业人士的说法,这类行为常常利用了电商平台对商品描述的监管缺失,主播们通过不直接挂出商品而规避了责任,最终把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低价白酒的风险
低价白酒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欺诈,其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风险:
生产环境和工艺问题:部分低价散装酒出自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小作坊,甚至露天酿造,易受杂质污染。为降低成本,一些商家使用劣质原料或简化酿造流程,导致酒中杂质多,口感差,甚至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安全隐患:这类酒可能存在细菌超标或非法添加剂等问题,长期饮用对健康危害较大。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口感,甚至添加工业酒精或甲醇,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
法律风险: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后,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难的问题。一些小作坊和无良商家没有合法经营资质,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追责。
如何辨别真假白酒
以飞天茅台为例,其真伪鉴别方法如下:
观察胶帽:真酒的有机码数字摸起来有凹凸感,仿佛每一笔都深深地刻在了瓶身上。假酒的有机码数字则没有这种凹凸感。此外,可以通过观察帽套顶盖来判断真伪。真酒的帽顶部呈亮黄色,上面有黑色浮点,可以随着帽套的旋转在亮黄色的背景范围内漂移。假酒的帽顶则没有这种特征。
检查瓶身标贴:真酒的瓶身标贴清晰、规范,没有模糊或错别字的现象,图案细节丰富,色彩过渡自然。真酒的瓶盖字体清晰、整齐,没有模糊或歪斜的情况。此外,瓶盖的材质也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红飘带和胶帽细节:真茅台酒的红飘带两端长度不一样,其中较短的一端有编码,位置在瓶身肩部的第二节位置。真茅台酒的胶帽顶部有13个齿轮,而假酒有14个。此外,18年的茅台酒胶帽顶部有14个齿轮的都是假酒。
背标字的特殊暗记:真茅台酒的背标上的两个酒字和两个特字有特定的笔画形状,而假酒的背标上的字形可能不准确。
包装和喷码:真茅台酒的外包装精致,顶层与侧面连接处有向里凹陷的凹槽。真茅台酒的喷码是不连续的,喷码下三分之一处是断开的。而假茅台酒的包装没有凹槽,喷码是连续的。
防伪芯片:最近几年生产的茅台酒红色胶帽上有RFID防伪芯片,可以通过手机感应来鉴定真假。但并非所有茅台酒都有芯片。
飞天仙女商标:真茅台酒的飞天仙女商标很难被模仿,圆形茅台印章也十分规范。
背标和装箱单:真茅台酒的背标文字从繁体改为简体,保留英文对照内容。背标上的有机码每年都会有变化,可以作为鉴别茅台酒的重要特征。
消费建议
选择正规渠道:优先在知名品牌的旗舰店或授权专卖店购买,避免在来源不明的直播间或小店购买。
警惕虚假促销:面对“全网最低价”“限时秒杀”等宣传时要保持理性,不要轻易相信过低的价格。
仔细检查包装:购买时注意检查包装的完整性,留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到过期或临期产品。
保留购物凭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购买,都要保留好购物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维权。
适量饮用:无论何种酒品,过量饮酒都对健康不利。建议适量饮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要关注健康。
在直播电商领域,价格操作套路层出不穷,造成纠纷冲突,不但损害消费者权益,也会影响平台和直播行业发展。受访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和相关平台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强化直播电商领域监管;商家企业也应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赵精武等受访专家建议,消费者在直播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时要加强辨别能力,仔细了解商品情况、交易条件、优惠活动等信息,理性购买产品。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及时保留相关图文视频信息,通过法律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