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困境
传承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根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乎乡村文化的振兴,更关系到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将从价值意蕴、现实挑战及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一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其内在文化要素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特有的文化力量,助力其融入、渗透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不仅能够释放文化活力,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也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能够涵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治理。
增强村民价值认同,提升乡村人文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精神资源及物质资源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和美好情感,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情感纽带作用,可整合乡村社会力量,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乡村的价值认同,激发其自身能动性和主动性。
挖掘乡村核心特色,加快乡村现代化转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使乡村特色产品、项目等物质内容成为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资源,形成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同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能赋予乡村产业发展新的生命力,激活乡村产业振兴能力,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活力。
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营造良好乡风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能够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作用,同时其蕴含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相处准则,可成为乡村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为人友善等道德理念教化作用,可以以其深厚文化底蕴规范村民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提高个体的道德自律,进而形成良好的乡村风尚,共建文明美好乡村氛围。
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挑战
乡村文化资源有待挖掘。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部分优秀的乡村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转化。同时,当前乡村的村史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较少,乡村文化缺少具体的传承载体。
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形式较为单一。当前的乡村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形成常态化的文化活动,文化真正扎根农村仍存在一定难度。
文化传承动力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力的青壮年向外流动,传承主体减少,使得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困境。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策略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均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既需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首先,要挖掘和培育乡村本土人才。在结合乡村地区实际发展的情况下,通过媒介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途径,培养乡村本土致力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回流。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专职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支持手工艺者、技术人员等人才返乡投身实践,充实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建设性力量,以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发展。
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挖掘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联结传统与现代,深度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顺应时代发展的乡村文化体系。既要突出文化的地方特色,重视家风文化、乡风文明等的传承与发展,也要剔除文化乱象,抵御错误思潮,通过组织文化读书会、宣讲会等活动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他们抵御文化乱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依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标志性、地域性的文化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乡村发展。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乡村振兴提质增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技术发展相结合。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将传统建筑、民间手艺等文化资源数字化,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依托网络平台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渠道,搭建文化传承平台、整合数字文化资源等,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同时,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促使乡村文化振兴真正成为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核心力量。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时,应充分考虑群众需求、贴合群众生活,如开展乡村传统手工艺比赛、诗词大会等活动,以活跃乡村文化氛围,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群众文化自觉。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