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发: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家长该如何防范
近期多发: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案,家长该如何防范
随着寒假的到来,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接触互联网。然而,网络世界并非完全安全,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容易成为网络陷阱的目标。近期,多地发生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案件,令人揪心。
网络安全威胁就在身边
12月1日,小新同学想要在网上出售自己的动漫人物卡片,便在快手平台的评论区发帖称要卖卡。很快有人私信了她,对方引导小新添加了QQ,并把她拉入一个QQ群。然而不久,对方称因为她是未成年,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需要她拿家长的手机来操作解冻。在对方的诱导下,小新拿来妈妈的手机,打开手机银行、支付宝等,给对方账户转账,累计被骗17498元。
11月16日,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小学生谭同学在刷短视频时,刷到一个附有自己喜欢的“明星”二维码的视频。在“客服”和“律师”的威逼利诱下,谭同学按照指示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最终导致父亲手机账户中的4万元被转走。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等。而《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4)》也显示,虽然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网络信息辨识和批判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
如何为孩子筑起安全防线?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孩子免受网络陷阱的侵害?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护措施:
技术手段:设置安全屏障
使用家长控制功能:在电脑、平板和手机等设备上设置家长控制,限制孩子访问不适宜的内容。
安装防病毒软件:为所有上网设备安装可靠的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以防范最新威胁。
管理密码安全:教育孩子不要轻易透露用户名和密码,定期更换密码。
关闭位置共享:提醒孩子注意保护隐私,不要随意开启应用的位置共享功能。
教育引导:培养网络素养
传授“网络黄金规则”:教育孩子在线上与人互动时保持友善和礼貌,不要发表可能伤害他人的言论。
识别虚假信息:与孩子讨论网络广告和虚假信息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
树立隐私意识:教导孩子不要在网上透露真实姓名、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
理性追星: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偶像,不要轻易相信所谓“明星账号”或相关诈骗信息。
建立规则清单:与孩子一起制定上网规则,明确可访问的网站和使用时间。
家长责任:做好榜样与监督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合理使用网络,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定期检查:定期查看孩子的浏览器历史记录,了解他们访问的网站。
透明沟通: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让他们知道你在监督他们的上网行为是为了保护他们。
关注异常: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的上网行为或情绪变化,及时介入了解情况。
共同学习:与孩子一起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共同提高防范意识。
结语
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为孩子筑起技术防护墙,更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