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华社再批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止?如何有效整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4: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华社再批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止?如何有效整治?

近日,新华社连续发表评论文章,直指形式主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9.2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3.5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6万人。这一系列数据和评论,再次敲响了整治形式主义的警钟。

形式主义如同顽瘴痼疾,不仅浪费资源、加重基层负担,更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当前,形式主义出现了一些新表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01

“蜻蜓点水式”调研:重形式轻实效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印发以来,不少地方和部门在深化调查研究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用调研推动问题解决。然而在实际中,对调研安排很“上心”、对调研过程极“专注”、把“身入”当“深入”、把“过程”当“解决”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时有发生,这严重背离调查研究本质,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表现,不但加重基层负担,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

“座谈一排排、出行一串串、吃饭一桌桌”“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顺着彩排走、对着稿子念、拿上材料撤”……从群众编排出来的顺口溜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为调研而调研”现象的深恶痛绝。如此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调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让基层不堪重负。要坚决避免浮在上面,务必扑下身子,坚持搞真正的调研。

02

“新形象工程”:披着民生外衣的政绩冲动

打着服务民生旗号,以“作秀”代替“做事”,以“造势”代替“造福”,以“短平快”代替“长远实”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不时浮出水面,巧立名目劳民伤财。

究其根源,这是“新形象工程”作祟,披上了“新马甲”,依旧是“老毛病”,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政绩冲动。这些“新形象工程”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必须下大力气纠治。

“新形象工程”有哪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列举了8类情况,特征有三:一是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幌子,大肆建设“市民之家”“文体展馆”等所谓的“民生工程”;二是以“城市发展”作掩护,盲目跟风引进一些看似“高大上”的文旅、论坛、数字化项目,借新还旧搞“政绩工程”;三是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在党建、“创城”等领域设展厅、刷标语、做牌匾,兴修只重面子、不顾里子的“面子工程”。

03

基层挂牌乱象:以形式代替落实

记者近日调研时看到,一些基层单位、社区挂牌甚多,有的甚至掀起摆“牌”大战,各种“之家”“基地”“服务站”“推广中心”等竞相上墙,群众看得眼花,基层干部叫苦。

“牌牌都想挂,一墙挂不下”“谁来检查就挂谁的牌”“挂了摘、摘了挂,基层干部真忙活”……这些调侃,反映出基层干部群众对“滥挂牌”现象的反感。

虚头巴脑的牌子,折射出以形式主义落实工作责任的问题。群众热切期盼:少挂点“牌”,多干些事!

04

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止?

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政绩观错位:一些领导干部过于追求短期政绩,忽视了长远发展和群众实际需求。

  2. 考核机制不完善:过于依赖量化指标和表面材料的考核方式,容易催生形式主义。

  3. 监督问责不到位:对形式主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震慑。

05

如何有效整治形式主义?

  1. 深化思想认识: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服务意识和务实精神。

  2. 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减少量化指标,注重实际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从根本上遏制形式主义倾向。

  3. 精简文风会风:压缩会议数量和文件长度,避免空话套话,确保政策传达简洁高效。

  4. 加强监督问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形式主义行为严肃追责,形成有效震慑。

  5. 推进制度建设:从源头规范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并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为人民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