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进法院执行,助400对夫妻破镜重圆
心理疏导进法院执行,助400对夫妻破镜重圆
近年来,我国法院系统在执行工作中不断创新,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创新举措是在执行程序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执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帮助当事人走出判决带来的阴霾,重新融入社会。
心理疏导:执行工作中的创新之举
在传统的执行工作中,法院主要关注的是法律文书的执行和权利义务的实现,较少关注当事人的心理状态。然而,实践证明,许多执行案件之所以难以推进,往往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一些被执行人因为种种原因(如婚姻变故、经济困境等)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愿意配合执行工作;而申请执行人也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执行结果而产生焦虑和失望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法律强制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法院开始尝试在执行工作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例如,沈阳市沈北新区人民法院在家事法庭“调裁执”团队中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配合调解工作,不仅有效化解了纠纷,还帮助400多对夫妻破镜重圆,获评全市“金牌调解室”。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在执行人格权纠纷案件时,注重通过释法析理、判后答疑等方式帮助当事人理解并认可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力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
为什么需要心理疏导?
在执行工作中引入心理疏导机制,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更是提高执行效率的有效手段。许多执行案件之所以成为“老大难”,往往是因为当事人存在心理障碍。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当事人调整心态,重新树立生活信心,从而更愿意配合执行工作。
此外,心理疏导还能有效预防和化解执行信访案件。一些当事人因为对执行结果不满,可能会采取信访等方式表达诉求。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减少不必要的信访案件,维护司法权威。
从个案到制度:心理疏导机制的未来
目前,心理疏导在执行工作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重要性和效果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法院的认可。未来,这一机制有望从个案尝试走向制度化建设。例如,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团队,为执行法官提供专业支持;或者在执行局设立心理疏导室,为有需要的当事人提供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执行法官的心理疏导能力,使他们在执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知识。
心理疏导机制的引入,标志着我国法院执行工作正在从单纯的法律执行向更加全面的社会治理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也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期待这一创新机制能够在更多法院推广,为更多当事人带去希望和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