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患者面临术后感染风险,专家详解结肠息肉手术护理要点
5%-10%患者面临术后感染风险,专家详解结肠息肉手术护理要点
结肠息肉手术是常见的消化道手术之一,虽然手术本身风险较低,但术后感染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约有5%-10%的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症状,不仅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感染预防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专业医生建议和患者实际经验,为您详细介绍结肠息肉手术后的感染预防要点。
术后感染的风险与预防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赵义军指出,肠道环境本身含有大量细菌,息肉切除后会在肠道局部留下创面,这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因此,术后感染是可能发生的。但患者无需过度担忧,因为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除了使用抗生素,患者自身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要点
休息与活动
术后应卧床休息1-3天,避免剧烈运动。对于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术后3天内应尽可能卧床休息;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术后第一天需绝对卧床,3天内尽量卧床。术后3天至2周内可进行轻微活动,如散步。术后一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跳舞等。此外,手术后至少一周内避免洗热水澡、泡脚,因为热水会促进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风险。
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应循序渐进,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较小的息肉摘除术后可进食流质饮食,如水、藕粉。较大的息肉术后一般需要禁食24-72小时不等,之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如水、藕粉、牛奶),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汤)。术后禁止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玉米)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避免食用不新鲜、不洁食物,选择细、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羹、炒鸡蛋、面包、软馒头等。恢复正常饮食通常需要半个月左右。
排便管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用力排便。术后数天内可能无大便或解少量大便,若久未排便,可使用开塞露或口服乳果糖促进排便。部分患者在进食流质后可能出现肠鸣音活跃、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等情况,若无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可暂时观察;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
大肠息肉切除后,由于可能留有残基或有未发现的息肉,复发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定期复查非常重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性质,复查时间有所不同:
- 对于1-2个小管状腺瘤(直径<10mm)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术后2-3年进行初次随访。
- 对于3-10个腺瘤,任何一个腺瘤的直径≥10mm、有绒毛结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
- 在一次检查中发现10个以上腺瘤的患者,随访间隔应在1年内,并考虑是否有潜在家族息肉病的可能。
- 对于接受分块切除的无蒂型息肉患者,应在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
- 对于疑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同时对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家族性息肉病。
患者经验分享
一位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术后护理经验的患者提到,术后第一天她感到腹部有些胀痛,医生建议多下床走动,促进肠道蠕动。她还提到,术后前三天只能喝少量的水和米汤,之后逐渐过渡到稀饭和面条。她特别强调,术后一定要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停药。
另一位患者则分享了她的饮食调整经验。她提到,术后初期只能吃流质食物,如藕粉和小米粥,后来逐渐过渡到软烂的面条和蒸蛋。她还建议,术后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伤口部位,每天用温水擦拭,保持干燥清洁。
结语
结肠息肉手术后的感染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科学的术后护理和定期复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如果您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术后恢复顺利。
最后,鼓励所有患者积极面对术后康复,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护理和定期复查,您一定能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重返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