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墓被盗,考古工作受重创
武王墩墓被盗,考古工作受重创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引发广泛关注。这座规模宏大的楚国王级墓葬,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还揭示了战国晚期楚国的丧葬制度和历史文化。然而,这座承载着重要历史信息的古墓,却在近年来多次遭遇盗掘,令人痛心。
历史重现:战国晚期的楚国王陵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地。整个墓园占地2100余亩,相当于7个鸟巢体育场的大小,包括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
主墓(一号墓)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坑近正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东侧有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墓坑中部用枋木构筑“亚字形”椁室,四周分列8个侧室,椁室中部设有棺室,均由长条形枋木构筑,顶部覆盖多层盖板。椁室盖板上发现有墨书文字,标示盖板的位置与各侧室的功能,东、南、西、北各个侧室出土文物分别以铜礼器、生活用器、木俑、乐器为主。
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盗墓猖獗:文化遗产的沉重伤痕
然而,这座承载着重要历史信息的古墓,却在近年来多次遭遇盗掘。2015年,徐某听说武王墩古墓里面有不少“宝物”,遂与同乡赵某等人携带探针、洛阳铲等盗墓工具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持续盗掘,后因被村民发现且资金不足,被迫停止盗掘。
不甘失败的犯罪分子通过“招兵买马”,找来了“投资人”张某,“技术骨干”夏某,先后两次对武王墩墓进行疯狂盗掘,最终盗得青铜编钟等70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通过非法交易流入市场,部分被拍卖行老板收购。
2018年,被偷了家的盗墓贼之一孙某,被抓后举报“技术骨干”夏某。公安机关顺藤摸瓜,精确掌握该团伙的主要人员动态,最终在该团伙准备盗掘廉颇墓时,一举收网。公安机关共抓获参与盗掘战国楚墓大案的犯罪嫌疑人29人,收缴土制炸药80斤,雷管15根,洛阳铲、探针等盗墓工具若干。此外,追回被盗掘的珍贵文物7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涉及的“虎座凤鸣鼓”等漆木器十分罕见。
保护与研究:科学考古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文物部门和公安机关对文物犯罪的重拳出击,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获得了保护。目前,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透露,争取本年度内全面完成主墓考古发掘工作。
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
考古团队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目前已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和盖板上覆的78条竹席,完成椁盖板和部分竹席的后期加固保护和保湿防霉工作;加固提取漆木器等脆弱质文物,并在实验室内进行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团队还同步开展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椁盖板墨书红外识别、漆器和纺织品材料检测与工艺研究、墓葬埋藏环境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已初步获得竹席和椁盖板的测年数据,确定椁盖板树种、漆器表面显色物质成分、部分纺织品材质和工艺等,更好支撑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
结语: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武王墩墓的盗掘事件,再次敲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警钟。虽然国家文物局已将其列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正对其进行科学发掘和保护,但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墓葬都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史书。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