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海自然教育:政策引领+特色实践,已培训万余生态保护人才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15:5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海自然教育:政策引领+特色实践,已培训万余生态保护人才

青海省,这片神秘而壮美的高原之地,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近年来,青海省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积极探索自然教育新模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世界的大门。

01

政策引领,构建自然教育新体系

为推进自然教育体系化建设,青海省先后出台《青海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23—2035年)》《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等政策文件,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青海创新性提出“六个一”自然教育发展模式,即“出台一批引领性政策指导,打造一个专业化服务指导机构,建立一批多元化自然教育试点,设立一批标准化自然教育基地,研发一批体系化自然教育课程,创办一批多样化主题实践活动文件”。

根据规划,到2025年,青海将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学校)100个,培养自然教育专家100名;到2035年,建设自然教育示范基地60个,重点打造高品质示范基地10个。这一系列举措,为自然教育的长远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02

特色实践,打造自然教育新样本

在政策引领下,青海省各地积极探索自然教育新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案例。

拉觉悟生态教育站:牧民群众的“生态课堂”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拉觉悟生态教育站,是当地牧民群众的“生态课堂”。自2020年成立以来,教育站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保护宣传、护林员和生态管护员专业知识培训等教育功能,成为曲麻莱县乃至玉树州生态教育的“高地”。

教育站的生态教师大多是曲麻莱本地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自然教育师资质,再利用双语优势向曲麻莱县19个行政村的牧民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和技能,并着重对生态管护员开展专业的环保和动植物监测知识、技能培训,让普通村民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让生态管护员更专业。

“祁趣童行”:青少年的自然探索之旅

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组织的“祁趣童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亲近自然、学习生态知识的平台。活动期间,同学们走访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生态科普馆、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等地,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引导下,深入了解祁连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三亿青少年进森林”:森林里的绿色课堂

西宁市湟中区卡阳林区举办的“关注森林活动 共建美丽中国——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活动,吸引了300名学生参与。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森林徒步、生态观察、文化体验等多种方式,感受自然之美,增强环保意识。

03

成效显著,自然教育成果丰硕

青海省的自然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仅拉觉悟生态教育站就已开展30余期生态保护和野生生物保护与监测、科研科普教育知识培训,教育培训总人数达到10000余人。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能够了解掌握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树立了生态保护优先的意识。

自然教育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环保素养,也带动了社区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例如,治多县的环保志愿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生态环保协会”,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

04

挑战与展望

尽管青海省自然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地理位置偏远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此外,自然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如何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是一个重要课题。

面对这些挑战,青海省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整合多方资源,推动自然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自然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在线自然教育课程,弥补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青海省的自然教育实践,不仅为青少年搭建了学习生态知识的平台,更为培养未来的生态保护者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自然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这片神秘的高原之地,将孕育出更多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绿色使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