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书院:一座现象级“C位”城市图书馆的诞生
徐家汇书院:一座现象级“C位”城市图书馆的诞生
徐家汇书院,这座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建筑,自2023年元旦开馆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迅速成为上海新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书院位于徐家汇源核心位置,占地186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650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三层。建筑外观采用混合石材骨料的预制混凝土,与相邻的徐家汇天主堂的红色砖墙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也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性。
书院内部设计由Wutopia Lab完成,采取“中国套盒”结构,这种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通过层层递进的空间布局,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审美体验。书院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挑高设计让整个空间显得格外大气。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座名为“光启之门”的大型牌楼,这是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半透明光感线条编织而成,象征着徐家汇书院作为知识之门、文化之窗的重要地位。
书院一楼分为低幼区、幼儿区、小学区、中学区四大区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专属阅读空间。这里不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一个适合全家人共同学习、交流的文化场所。书院的藏书量达20万余册,其中两部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更是珍贵无比。临窗的高脚椅阅读区利用率很高,上海市民的阅读热情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例如,上楼区的黑胶唱片墙不仅美观,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资源;馆内的墙上挂着《赤道南北极总星图》,这是1634年由徐光启与汤若望制作,收录星体1812颗,是当时世界最详备的星图,展现了徐家汇书院与徐光启的深厚渊源。
徐家汇书院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是一个集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创新型文化空间。书院设有旅游咨询服务,打造了适合旅游打卡的“书院八景”,植入了咖啡茶饮区、文创展售区、手工体验区等多元空间。书院的室外阅读区尤其受欢迎,在阳光的照射下,读者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欣赏教堂美景,感受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书院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世界读书日、上海书展为节点,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增加居民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2024年创新推出“巴金书房”主题空间,开启贯穿全年的纪念“人民作家”巴金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引发市民读者热切关注。以Citywalk方式推出“书香徐汇走读线路”,引导读者实地探寻城市记忆。与美术馆、博物馆、剧团等组成美育联盟,开展小型音乐会、观影会、艺术导赏、剧读、市民艺术夜校课程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新老朋友汇聚一堂,共享公共文化生活,营造出“书香徐汇”的浓厚氛围。
徐家汇书院的建成,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和学习场所,更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新地标。它以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和游客,成为展现上海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正如一位市民所说:“徐家汇书院就像一个‘家’,一个充满书香、艺术和人文关怀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