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标志着中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重大突破
1965年9月17日,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中,成功观察到细小的闪光。经过测试,发现这些闪光是立方体形、晶莹透明的全合成胰岛素结晶。研究人员将天然胰岛素和合成的胰岛素分别注射入两组小白鼠体内,两组小白鼠都出现了惊厥反应,证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具备与天然牛胰岛素同样的生物活性,实验成功了!
这一成果在1965年11月首次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中国团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全合成了与天然胰岛素分子化学结构相同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且生物活性达到天然胰岛素的80%,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研究历程
胰岛素是人和动物胰脏中一种具有调节新陈代谢作用的蛋白质。在20世纪50年代,蛋白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美国和联邦德国都已开始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此外,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基本材料,然而此前,除了制造味精之外,我国还从未制造过任何形式的氨基酸,胰岛素中含有的17种氨基酸都需要我们自主突破。
人工全合成结晶胰岛素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协作完成。自1958年12月正式立项,到1965年9月观察到结晶,历时近七年。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时间表
1958年: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应睐为首的9位科学家提出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正式启动,参加的科研人员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12月21日,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正式确定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课题。
1959年: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代号为“601”,含义为“六十年代第一大任务”。
196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的聂荣臻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鼓励大家“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我们也要搞下去”。
1963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三家单位重新启动协作,生化所合成B链,有机所和北京大学合作做A链。北京大学还从最初的研究羊胰岛素A链改做牛胰岛素A链,以便能实现协同。
1965年:9月3日,A链与B链的人工全合成实验完成。9月17日,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成功。
196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了两次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鉴定会,得出一致结论:“终于在1965年9月首次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