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视收费,用户到底冤不冤?
网络电视收费,用户到底冤不冤?
“电视会员年费2870元,年轻人凭什么要电视?”这句看似夸张的标题,却道出了不少用户的心声。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的普及,用户对电视的使用体验却越来越差。复杂的收费结构、频繁的广告插播、高昂的会员费用,让不少用户直呼“看个电视比上班还累”。
用户体验:从“看电视”到“解套娃”
“各种广告,各种套圈收费,开机率高才怪。”一位媒体老师的话,道出了许多用户的心声。据统计,约85%的用户认为智能电视、投影仪的广告需要改善和完善。以小米电视为例,虽然开机广告时间在15秒以内,但每集电视剧、每个电影前的片头广告却高达110秒。而有些品牌更是“创意十足”,不仅有片前广告,剧中还会插入长达100秒的广告。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品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保健品、财富课程等敏感广告敞开大门。这些广告往往瞄准老年人、长期失业者等特定人群,利用他们的焦虑心理进行营销。虽然部分品牌如小米、海信等大厂的广告相对正规,但像当贝投影仪、创维等小品牌,在广告内容审核上明显较为宽松。
面对用户的不满,品牌方的应对策略是推出各种会员服务。但这些会员服务往往也是“套娃式”的:当贝投影仪的影视会员249元/年,音乐会员125元/年,K歌会员158元/年;小米电视的会员体系更是复杂,影视会员249元/年,儿童VIP会员349元/年,教育VIP会员360元/年,体育VIP会员按赛季计算,英超、CBA等四个赛事的捆绑会员高达958元/年。如果一个五口之家要满足所有成员的需求,仅会员费一年就要花费近3000元。
技术进步:高端化趋势下的成本之困
在用户为各种会员费头疼的同时,电视行业却在向高端化、大屏化方向快速发展。2024年,7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8K分辨率的普及进一步提升了大屏电视的视觉体验。高端画质技术如Mini LED、QLED等持续引领市场潮流,各大品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
然而,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压力最终还是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虽然2000元以下的电视产品最受关注,但高端产品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用户渴望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但高昂的价格让他们望而却步。市场迫切需要高端产品价格下探,以满足消费者对高端画质的需求。
政策监管:治理“套娃”收费初见成效
面对用户的不满和市场的乱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工作指南2.0》,提出了60条整改措施,要求各平台规范收费流程、优化页面设置、丰富免费内容。目前,第一阶段的整改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
根据指南要求,电视大屏的首页必须设置免费专区入口,提升免费节目质量;订购信息页要列明所有收费包信息,不得折叠、隐藏;用户账户页须提供进入订购信息页的入口。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电视“套娃”收费问题。
未来展望:如何破解收费困局?
网络电视的收费模式是否还有未来?答案是肯定的。但这种模式需要在用户体验、技术进步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平台需要优化收费结构,减少“套娃”现象,提供更清晰、透明的付费选项。其次,应该提供更多优质免费内容,让用户有更多选择。同时,广告模式也需要创新,减少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应该更多地惠及消费者,而不是成为新一轮涨价的理由。
网络电视收费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户、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看电视”而不是“解套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