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重拳出击!智能电视“套娃”收费现象有望终结
广电总局重拳出击!智能电视“套娃”收费现象有望终结
智能电视的“套娃”收费现象,长期以来备受消费者诟病。用户打开电视后,往往需要购买多个会员才能观看完整内容,这种层层嵌套的收费模式,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极大地影响了观看体验。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自2023年8月起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截至2024年6月,全国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中,超过八成实现了开机直接观看直播,免费节目数量显著增加,并全面取消了开机广告。据统计,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已全面取消,开机时长从治理前的最多118秒减少到不超过35秒。各类收费包大幅压减50%以上,其中互联网电视收费包压减55%,单个终端由治理前最高的86个收费包压减到现在每个终端都不多于6个收费包。
在操作复杂方面,开机看直播、开机时长、开机广告等指标均未发现违规情况。超2亿有线电视和IPTV用户完成遥控器红外学习,初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评估报告显示,消费者对本阶段电视“套娃”收费专项治理成效的整体满意度为83.9%,电视操作复杂治理方面,消费者对治理成效整体满意度达到90%。
“套娃”收费现象的成因与危害
“套娃”收费现象的出现,源于2012年乐视超级电视提出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生态系统。这种模式通过硬件补贴、内容付费的方式获取收益,虽然短期内推动了智能电视的普及,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层层叠叠的收费模式,不仅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操作流程变得复杂,影响了用户体验。特别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复杂的操作和高昂的费用,成为他们使用智能电视的主要障碍。
这种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智能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导致用户流失,开机率下降。据统计,我国电视开机率已由2016年的70%断崖式下降到不足30%。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影响电视行业的生存,也会对整个文化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整治行动的意义
广电总局的整治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老年群体的利益。据统计,老年人是电视的主要使用人群,日均开机次数为2.5次,平均收视时长超6小时。通过简化操作流程,增加免费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整治行动有助于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规范收费模式,优化用户体验,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回归电视屏幕,提高开机率。这不仅有利于电视行业的复苏,也为优质内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未来展望
虽然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真正吸引用户回归电视屏幕,还需要在内容和体验上持续发力。未来,智能电视的发展方向应该包括:
增加优质免费内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增加优质免费内容的供给,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优化操作体验: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实现真正的“一键观看”。同时,加强语音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加强内容创新:鼓励内容创作,提供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节目,吸引用户回归电视屏幕。
推动智能家居融合:加强智能电视与其他智能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构建以电视为中心的家庭娱乐中心。
智能电视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开放、透明、便捷的平台,既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又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视回归客厅中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