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中朝中蒙界湖纷争:中国为何只占小部分水域
中俄中朝中蒙界湖纷争:中国为何只占小部分水域
中国周边的界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从东北的兴凯湖到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再到中蒙边界的贝尔湖,这些湖泊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凝结着复杂的历史变迁。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界湖的前世今生,揭示中国为何在这些湖泊中只占了少部分。
中国周边有不少界湖,也就是中国和邻国之间的边界湖泊,主要包括了中俄界湖兴凯湖,中朝界湖长白山天池,中蒙界湖贝尔湖,以及中印界湖班公湖。
中印界湖班公湖,中国约占了近70%左右。不过剩余3个界湖,中国却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兴凯湖:从内湖到界湖的变迁
兴凯湖位于东北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密山市境内,是中俄之间的界湖,也是一个著名的浅水湖。该湖水域面积4380平方公里左右,最深处10米,储水量在25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兴凯湖北部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域,位于中国境内,剩下三分之二全部在俄罗斯境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在1860年以前,兴凯湖还是中国的内湖,完全归中国所有。那时候在兴凯湖面前,鄱阳湖的面积还得往后靠。唐朝的时候,将这里取名为湄沱湖,辽金时期,这里被称为北琴海,清朝根据当地方言,音译为兴凯湖。
不过从1858年开始,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开始大肆侵犯外东北的领土。在1860年的时候,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夺取吉林的大片沿海地区。
按照这份条约,乌苏里江作为中俄界河,而乌苏里江的源头之一就是兴凯湖,兴凯湖该怎么划分,成了两国需要研究的焦点。
当时按照条约来看,以兴凯湖流入松阿察河的河口到白棱河画一条线,作为中俄边界。确定河口问题不大,但在确定白棱河的时候,双方产生了很严重的分歧。
中方认为,这里的白棱河,就是兴凯湖南部的白志河。所以应该从河口到白志河画一条线,作为中俄边界。要这么划分,那么兴凯湖至少五分之四的水域,都应该在中国境内。
俄方认为,这里的白棱河,指的是兴凯湖西北的吐尔必拉河,如果按照这样划分,那么兴凯湖至少有三分之二,都会被划入俄境。
双方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清廷表示,尊重俄国人的决定,将吐尔必拉河变成了白棱河。这么一来,兴凯湖三分之二的水域,便成了俄国水域。
这事儿影响其实非常大,因为兴凯湖以西以南地区,有一大片耕地。沙俄之所以如此坚持,其实就是为了得到这片耕地。得到耕地,那么沙俄就能够在远东站稳脚跟,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战略目的。
由于三分之二的兴凯湖都落入了沙俄之手,因此兴凯湖以西、以南约7200平方公里的优质黑土地,也落入了沙俄之手。
此后,无论沙俄覆灭,还是苏联解体,兴凯湖这一块的边界始终都没有变过。如今俄罗斯继承了先祖们遗产,自然也占了三分之二的兴凯湖。
长白山天池:中朝之间的历史纷争
长白山是女真族的发源地,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长白山天池,水域面积9.82平方公里,水面海拔2189米左右,最深处373米,平均深度也有204米。由于天池被群山环抱,又如此静谧深邃,难怪会被称之为天池。
天池作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因此又被称之为三江之源。由此可见,天池对中国东北来说,究竟有多重要了。
不过对朝鲜人来说,长白山天池的意义也非同凡响,朝鲜人也认为,这地方是他们的发源地,是他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朝鲜对长白山以及天池,也有着炽热的渴望。
从1677年开始,清朝为了维护自身的龙兴之地,特地跑去与朝鲜划定了边界,将长白山包括天池,全部划入了中国境内。那时候朝鲜哪里敢得罪清朝,只能点头应允。
1840年清朝走向衰败后,朝鲜人也动起了小心思,开始向长白山一带移民。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过后,清朝一败涂地,也失去了朝鲜宗主国的帽子,因此越来越多的朝鲜人开始迁徙到长白山地区定居。
实际上这是日本的小伎俩,他们希望通过朝鲜移民,达到长白山天池被日本掌控的实际目的。这事儿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长白山包括天池,自然全部都还给了中国。
但问题是,当地的朝鲜人不乐意了,为啥?很简单,人家住在这里几十年了,你说搬家就搬家?你算老几?
到了1962年,当时正处于中苏交恶,朝鲜站在了苏联这一边,不仅陈兵鸭绿江,而且不断索要长白山和天池的股权。
为了尽快解决中朝边境的问题,我方只好根据实际情况,与朝鲜划定了彼此的边界。这么一来天池54.5%的水域面积,就都给了朝鲜,我方只占了45.5%左右。这事儿办完以后,中朝之间就不存在领土争端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算是减少了一个大麻烦。
贝尔湖:中蒙边界的争议水域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风景很美,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有两个湖,一个叫呼伦湖,另一个则是贝尔湖,这是两个靠得非常近的姊妹湖。
贝尔湖可不是贝加尔湖,贝加尔湖全水域目前都在俄罗斯境内。贝尔湖却是中国和蒙古国之间的界湖。
贝尔湖水域面积608平方公里左右,储水量55亿立方米,最深处50米,平均深度9米,与呼伦湖靠着一条乌尔逊河相连。是当地牧民们赖以生存的湖泊。
沙俄在清朝末年,大肆侵略东北领土,他们其实也没放过呼伦贝尔草原。要不是清末外交家宋小濂,据理力争的话,包括满洲里在内的整个呼伦贝尔地区,可能都会被沙俄给蚕食殆尽。呼伦湖就是那时候被保住的。
不过贝尔湖就没那么好命了,因为贝尔湖位于中蒙之间的交界处,事情比中俄之间要稍微难办一些。
因为外蒙过去是中国的一部分,1911年在沙俄的怂恿之下,才选择出来单干。1919年中国虽然短暂收复过外蒙,但伴随着苏俄、苏联的介入,外蒙最终还是在1945年分出来单干了。
过去大家是一家人,那贝尔湖自然不用分。可1945年分开单干以后,贝尔湖的产权就要划分清楚了。
中国的牧民们需要依靠贝尔湖的水,蒙古国的牧民也需要贝尔湖的水。因此在1954年,蒙古国派遣大军,索性占领了整个贝尔湖,并且不允许中国牧民前去放马牧羊。
事情到这了这一步,那就必须要靠谈判解决问题了。如果单纯是中蒙进行谈判,那最差也得大家各占一半水域吧?毕竟谁也不亏欠谁,两边都有大量牧民需要靠贝尔湖的湖水生存。
可苏联这个时候,以老大哥的身份,成为了这次中蒙谈判的调解人。好家伙,又是调解人,一旦俄国人充当起了调解人,那咱们必然要吃亏。不信可以参考当年《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
果不其然,在苏联的调解之下,蒙古国拿走了贝尔湖93.4%左右的水域面积。咱们只占了其中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占了个边。能给我们这一点,也是考虑到当地的牧民和牛马需要喝水罢了,要不估计啥也不给。
那么问题来了,1954年中苏之间关系还不错,为啥苏联要偏袒蒙古国呢?原因很简单,蒙古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全都归苏联管,其实约等于苏联的加盟国,毕竟亲疏有别,他们肯定要照顾自己人啊。
历史的启示
原本这些界湖,都是中国的内湖。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外加强敌环伺,这才让这些内湖,逐一变成了界湖。
不过变成界湖的情况下,咱们还占少部分,这就有点不太让人理解了。水是生命之源,其实际意义远大于象征意义。
在寸土必争的年代,实际上水域面积也不容忽视,无论是这些界湖也好,各大海域面积也罢,乃至其他大江大河,每滴必争,才是对待水域的正确态度。因为一旦你显得很大度的时候,就是你要吃亏的时候。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