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全方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构建全方位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从法规建设到监管体系,从检测能力到企业责任,从社会共治到科技支撑,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法规建设:奠定食品安全基石
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2009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进入法治化轨道。此后,该法经过多次修订完善,形成了涵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面监管体系。此外,国务院还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细化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
监管体系:构建全程监管网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承担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检测能力:提升食品安全技术支撑
中国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达到154.22亿元,同比上升11.3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包括法定检测和快速检测两大类,覆盖有害物质检测、营养成分检测、微生物检测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责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明确了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等的岗位职责。企业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社会共治: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
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例如,广州市番禺区市场监管局常态化开展“你送我检”活动,将食品安全检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亲身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全年共开展活动16场次,接受咨询3000余人次,派发宣传资料5000余份,接收市民送检样品636批次。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食品安全监管
科技创新在食品安全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主办的省级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机构座谈会暨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交流会在深圳召开。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和群众关心关切,持续探索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的新路径。
国际合作:共享食品安全治理经验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第十七届“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来自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馆、中外食品农产品企业代表围绕筑牢食品安全根基、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总监许新建表示,将继续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食品安全共享共治。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施策,中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