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以建筑在中国诠释东西方文化交融
普利兹克奖得主矶崎新:以建筑在中国诠释东西方文化交融
1997年,一个来自日本的建筑团队在一次国际竞赛中中标,项目地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这个项目就是后来成为深圳文化地标的深圳文化中心,而它的设计者,正是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矶崎新。
深圳文化中心的中标,标志着矶崎新正式开启了他的中国建筑之旅。从那时起,这位被誉为“世界公民”的建筑大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
东西方文化的对话
上海喜玛拉雅中心是矶崎新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座位于浦东新区的大型综合体,以其独特的流体曲面设计和汉字图形元素,成为上海新的城市地标。
在设计中,矶崎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语言相结合。例如,建筑外立面采用了类似汉字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在阳光下投射出错落有致的阴影,仿佛在诉说着中国悠久的书法艺术。同时,建筑内部的流体曲面设计,又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展现了中国作为现代化大国的形象。
类似的对话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演。这座位于北京的艺术殿堂,以“立体的回旋镖”造型闻名,其独特的曲面屋顶和天然岩板外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敛气质,又不失现代感。
对中国城市的独特见解
矶崎新曾指出,中国城市的审美趣味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娱乐化阶段,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表达。他主张,中国城市应该超越这种浅层次的模仿,追求更具内涵的城市风貌。
在设计杭州中国湿地博物馆时,矶崎新采用了“绿丘”的概念,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博物馆的外观仿佛一座巨大的山丘,隐于湿地之中,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展现了现代生态建筑的理念。
同样,在设计大同大剧院时,矶崎新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云冈石窟的元素融入设计中。剧院的曲面壳体造型,犹如绵延的山岭,既是对本地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影响与传承
矶崎新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远不止于他的作品本身。他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手法,深深影响了中国新一代建筑师。
重庆大学教授汤桦回忆说,矶崎新的作品曾是他大学时代的灵感源泉。在设计南油文化广场时,汤桦就借鉴了矶崎新大分县立中央图书馆的设计元素,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此外,矶崎新还积极推动中日建筑界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他在南京策划了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邀请了24位国际国内知名建筑师参与,为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88岁的矶崎新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评价他:“突破了建筑学框架,提出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问题。”作为一位“世界公民”,矶崎新用他的建筑作品,架起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