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管理+直播带货,遂昌蛋鸡养殖插上科技翅膀
智能化管理+直播带货,遂昌蛋鸡养殖插上科技翅膀
在浙江省遂昌县的绿水青山间,一场关乎蛋鸡养殖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让生态土鸡从饲养到餐桌的每一步都在数据的精准管理中变得可视化、科学化。
“生态鸡”:传统养殖的精细化升级
清晨的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斑驳的光影。林间鸡舍错落,伴随潺潺的水声,成群的“跑山鸡”在山涧旁喝水,个个毛色鲜亮、体态匀称。
眼下,遂昌美农家庭农场的林下养殖基地正迎来销售旺季。这里的土鸡单只售价约150元,供不应求。畜牧兽医专业出身的“90后”农场主金祖庆告诉记者,竹林环境让土鸡免受烈日暴晒,而林下的昆虫和瓜果成了天然饲料,为鸡肉和鸡蛋的品质提供了天然保障。
喂鸡的过程更显精细。每天上午10点,金祖庆为土鸡准备以玉米和黄豆为主食的“营养餐”,搭配苦蒿、益母草、蒲公英等中草药熬制的药渣。“只喂七成饱,这样才能使鸡主动去山间觅食。”这种喂养方式不仅复刻了土鸡的野外生存环境,更让鸡肉的风味别具一格。
但这从容的背后,是9年的试错与坚守。
“第一批鸡苗送来时正赶上雷雨天,雷声吓得鸡群产生了应激反应,引发舍内踩踏。”回忆起那段日子,金祖庆记忆犹新。当时他信心满满地投身养殖业,却因经验不足遭遇重创,第一批鸡苗几乎“全军覆没”。但正是这次挫折,让他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此更加专注于养殖技术的改进。
9年来,金祖庆不仅把农场经营得有声有色,更让林下养鸡成为遂昌地区的一张名片。他的故事正是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缩影:年轻一代回到乡村,用知识与耐心,描绘既扎根传统又拥抱未来的乡村新图景。
“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金祖庆这样总结他的创业起步期。此后,他一面学习养殖技术,一面走访外地养殖场,在不断摸索中逐步提高鸡苗的成活率。
如今,金祖庆已经成了大柘远近闻名的“养鸡达人”,每年出栏的“跑山鸡”稳定在8000羽左右。而他自己,也不再局限于管理自家的农场,而是每月会抽出时间,去华洋村的“华洋土鸡”共富工坊指导养殖技术。这个曾经是大柘镇最贫困的村庄,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的结对帮扶下,依托“村集体+省邮政+低收入户”的散养托养模式,一跃成为当地致富的典范。今年,华洋村的经营性收入已经突破70万元。
中午1点,在华洋土鸡的养殖基地里,阳光洒满山坡。一群群“跑山鸡”在林间漫步,有的低头啄食,有的嬉戏追逐,鸡鸣声此起彼伏。在水池边,60岁的吴招良正熟练地处理刚宰好的鸡。“这些母鸡是县城一家酒店预订的,晚上就要送过去。”吴招良说,他和妻子在共富鸡场工作,日常喂鸡、捡蛋、屠宰加工,一个月能领到7000多元工资。
这样的改变也让华洋村党支部书记吴国华颇感欣慰:“鸡场建成之前,村里修建自来水管道等公共项目全靠借钱。现在,靠着鸡场的高效益,村里已经还清了债务。”
鸡场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一种发展的启发。在260亩山林中,有20亩原本长满茶树的土地,如今茶叶都成了跑山鸡的“零食”。村里正计划以此为灵感,推出“茶香鸡”,通过将茶叶融入养殖过程,进一步提升华洋土鸡的品牌附加值。
“云上卖”:互联网直播开启销售新模式
“咣,咣,咣……”伴随着急促的铁盆敲击声,“90后”农场主危小梅扬声高呼“开饭啦!”短短2秒钟后,只见远处原本空荡荡的山路上,成百上千只羽色各异的“跑山鸡”连奔带飞地向山脚蜂拥而来。
这是妙高街道庄山村蛋妹农场里每天的“固定节目”,也是抖音里曾红极一时的短视频。
“118元就能带走一只正宗‘跑山鸡’,49.9元马上给您寄45个新鲜的粉壳土鸡蛋……”12月21日上午8时许,在这个由“90后”“00后”组建的天然养鸡场里,身兼主播的危小梅通过抖音直播推介养殖园内的土鸡和土鸡蛋,半小时内就卖出了100多箱鸡蛋。
在这家拥有数十位主播的遂昌本土互联网公司,年轻的创业者们利用互联网这朵“云”建立了“农村鸡蛋妹”这一品牌。“最畅销的时候,直播间一天就能卖3000箱土鸡蛋。”危小梅说,刚开播的时候,直播间在线人数只有个位数,经过2个月的促销活动后,一路涨到了800多人,“只要尝过的客户一般都会复购。要做品牌,本质还得靠产品品质。”
高山云雾间,“跑山鸡”悠然自得,土鸡蛋成为连接消费者的纽带。无论是“咣咣咣”的开饭号令,还是直播间里日益增长的订单数字,这一切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乡村未来的全新构想。对于危小梅和她的团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养鸡创业,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互联网融合的生动实践。
傍晚,危小梅带着记者走进养殖园。林地里,2座纯木搭建的三层鸡舍静静伫立。“这可是咱们的直播背景。这儿的‘跑山鸡’,晚上都会飞到树上歇脚。”据她介绍,这里采用仿野生养殖,鸡在自然天地里自在觅食。山上圈养的“跑山鸡”成天撒欢儿,运动量足,脂肪少,肉质紧实,滋味鲜美。它们产的土鸡蛋,和普通鸡蛋比起来,蛋黄大、蛋清稠,口感更鲜香。
“下单2只会飞的‘跑山鸡’,抖音视频里那种……”说话间,危小梅的手机上弹出来自广东客户的留言。
“这是专门训练出的‘飞’鸡。”危小梅走进直播棚,拿起敲得通体坑洼的不锈钢盆,“鸡苗一送上山,就集中到山坡。每到饭点,我就敲盆,在山脚撒玉米,引着小鸡从山上飞下来。这么训练2个月,鸡来吃饭时,能飞就绝不跑。”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农场直播平台吸引了不少遂昌当地职校电商专业的学生来入职。在危小梅的设想里,等直播团队壮大些,就搭建成熟电商矩阵,覆盖抖音、天猫、京东、拼多多、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到时候,屏幕前的观众能随时观察林间飞奔的土鸡,看直播、找鸡蛋,体验“云养鸡”。
“数字养”:智能化管理提升养殖效率
一个人最多能管理多少只鸡?遂昌县绿成养殖场给出的答案是50000羽。
10万羽蛋鸡在这里悠然栖息,每天产下7万多枚无公害鲜鸡蛋。令人称奇的是,这座绿成养殖场仅靠一对夫妻和一套数字化系统,就将管理效率提升到了极致的水平。
在这座被称为“数字鸡场”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传统养殖观念被重新定义,智慧与科技渗透到了生产的每个细节。
走进养殖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终端屏幕:实时更新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构成了鸡舍的“生命体征”。“层叠式”笼养设备排列整齐,自动投料系统将精确配比的饲料输送到每个料槽,10万羽蛋鸡在其中竞相啄食,自动化集蛋带则将刚产下的鲜鸡蛋运送至分拣区等待后续包装。
负责人姚印根站在设备旁,熟练地调试参数。他告诉记者,这里通过数字养殖系统实现了从饲养到包装的全自动化运作。“不过,科技再先进,也离不开经验的支撑。”他补充道,调试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时,要预设许多养殖阶段积累的数据。不同日龄的蛋鸡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各异,需要随时监测并调整参数,“智能系统不仅是替代人力,它更像是放大传统养殖经验的一双慧眼。"
几年前,当“数字养殖”还只是少数人耳闻的新鲜词汇时,姚印根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它所蕴含的可能性。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既冒险又必然的选择。“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带着这样的认知,他多次走访国内先进的农业项目,寻找技术和经验的结合点。
在2020年和2022年,姚印根投入500万元,对养殖场进行2次大规模的数字化升级。曾经需要8名工人辛勤维护的养殖场,如今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减员增效”。
数字化并不仅仅意味着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逻辑。在养殖场内,实时监测系统如同“养鸡管家”,屏幕上显示着鸡舍的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指标。投料系统会根据鸡群的采食量、饮水量及健康状况,自动调整喂料方案,确保精准供应。清洗过的饮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每层笼养设备,科学配比的饲料则沿着料槽均匀分布。每一个环节,都在用数据优化决策,用技术节约资源。
鸡舍另一端,刚产下的鸡蛋通过传送带被迅速运往分拣包装车间。自动化系统完成清洗、杀菌、喷码等工序后,包装好的鸡蛋从这里被发往丽水及周边地区。每一枚鸡蛋都带有唯一的身份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追溯其生产全过程。
“自动化生产线不仅节省了人力,还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姚印根解释道,随着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现在日产鸡蛋已经达到7.2万枚。这些优质鸡蛋因其高品质而备受市场欢迎,稳定的产量和良好的口碑也让姚印根的数字养殖模式逐渐被更多人认可。
数字化不仅是一次生产工具的更新,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一步。从自动化饲养到资源回收再利用,从全程溯源到高效分配,智慧养殖模式正在为整个行业带来变革。“对养殖业而言,未来已来。”姚印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