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医用超声耦合剂:三类产品的区别与使用注意事项
揭秘医用超声耦合剂:三类产品的区别与使用注意事项
在医院做B超检查时,医生会在皮肤上涂抹一层凉凉的透明凝胶,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其实至关重要。这种凝胶的专业名称叫做“医用超声耦合剂”,它在超声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耦合剂的具体作用和使用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用超声耦合剂的种类、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最新发展动态,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医疗用品。
耦合剂的作用原理
医用超声耦合剂是在超声诊断和治疗操作中,填充或涂覆于超声探头与人体组织间,用于透射超声波的中介媒质。在临床超声检测过程中,超声探头和皮肤或组织间存在空气,超声波难以进入皮肤或组织。而医用超声耦合剂通过填充探头和皮肤之间的空隙,隔绝空气,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从而减小超声波能量的损失,便于信号传播。
耦合剂的分类及适用场景
医用超声耦合剂主要分为三大类:非无菌型、无菌型和含消毒剂型。根据最新发布的《医用超声耦合剂行业标准》YY0299-2022,原有的“消毒型”分类已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了行业标准的更新和规范。
非无菌型耦合剂:适用于完好皮肤的超声检查,如常规的B超、彩超等。这类产品成本较低,使用方便,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但需要注意的是,非无菌型耦合剂仅限于皮肤表面使用,不能用于黏膜或破损皮肤。
无菌型耦合剂:适用于创面、黏膜、穿刺以及通过身体腔道进行的侵入性检查,婴儿也适用无菌型耦合剂。无菌型耦合剂的使用场景更为广泛,特别是在需要严格控制感染风险的情况下。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无菌型耦合剂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
含消毒剂型耦合剂:虽然最新标准已删除这一分类,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些产品具有消毒功能。这类耦合剂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对敏感人群造成刺激。
使用注意事项
虽然医用超声耦合剂相对安全,但仍需谨慎使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需要特别提醒:
过敏反应:虽然合格的耦合剂一般不会引起中毒或过敏,但不排除个别人群对其成分敏感。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高敏体质者在使用前可先在小范围皮肤上试用,确认无反应后再进行检查。
禁忌症:耦合剂不能用于术中超声操作中与组织切口直接接触,皮肤破损或腔道粘膜溃烂部位禁用。使用时应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等敏感部位。
储存条件:耦合剂应密封保存在阴凉、干燥、通风、清洁、避光处。开封后应尽快使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导致污染。
使用方法:使用时应适量涂抹,过多会影响图像质量,过少则可能影响超声波传导。检查完毕后应及时用毛巾或纸巾擦除剩余耦合剂。
最新发展动态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用超声耦合剂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最新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水凝胶固态耦合剂上,这种新型耦合剂具有以下优势:
- 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采用新型水凝胶材料,对人体更加友好,降低过敏风险。
- 更优的声学性能:能够更有效地传输超声波,提高图像清晰度。
- 更长的使用时间:不易干燥,保持良好的黏附性和导声效果。
- 更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无菌型水凝胶耦合剂,适用人群更广,应用场景更多。
目前,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如吉原生物等已在水凝胶固态耦合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自主研发的产品已在国产重大装备的超声无损检测中成功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医用超声耦合剂将在自适应性、智能响应性等方面实现进一步优化升级。
医用超声耦合剂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关乎医疗安全和检查效果。正确使用耦合剂不仅能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有效预防潜在风险。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医疗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