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组织呼吁归还中国文物,二战掠夺文物问题再引关注
日本民间组织呼吁归还中国文物,二战掠夺文物问题再引关注
近日,“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在日本东京举行集会,要求日本政府返还二战期间从中国掠夺的文物。这一行动不仅反映了日本民间对历史问题的反思,也再次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问题推上舆论焦点。
日本民间组织呼吁归还中国文物
“中国文物返还运动推进会”由日本有识之士组成,其联合代表、日本“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景在集会上表示,很多在过去侵略其他国家、掠夺文物的发达国家现在开始逐渐归还掠夺的文物。他强调,改正过去的错误,是和解的第一步,把过去掠夺的文物理所当然地留在自己国家是不正确的。
据“推进会”调查,日本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收藏并部分展出了日本在伪满洲国盗掘的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文物。“推进会”要求东京大学公开以上述文物为首的、所有以不当手段获取并收藏至今的文物,并公开其来源。
“推进会”还表示,今年将继续推动日本政府返还日本皇宫内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及碑亭、靖国神社门外两尊中国石狮、山县有朋纪念馆内的中国石狮等中国文物。
当天,约50名民众从日本各地前来参加集会。一名东京大学学生在集会后表示:“我很希望了解东京大学占有中国文物的情况。在听过今天的演讲后,我认为我们需要认真了解历史,切实归还文物。”
二战期间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历史事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霍政欣指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大规模掠夺中国文物,这一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和战争法规则。例如,1907年《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及其附件《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简称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就已明令禁止战争期间劫掠文物。
据霍政欣介绍,虽然中国目前缺乏全面系统的文物统计,但根据现有材料显示,1949年前民国政府对被劫掠文物有一定的书籍记载和不完全统计。例如,2021年从日本回归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就是近百年来首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
中国追索流失文物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2024年1月,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被盗流失的西周丰邢叔簋,这件珍贵文物结束40年海外漂泊历程,重回祖国怀抱。2023年10月,澳大利亚向中国返还4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与一件古生物化石。此外,通过民间诉讼途径,2015年在匈牙利发现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开创了中国民间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径。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流失文物追索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的国际合作,对于因被盗、非法出境等流失境外的文物保留收回的权利,且该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然而,中国在追索流失文物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文物信息的不完整,很多文物的下落不明,给追索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其次是国际法律框架的局限性,虽然有多个国际公约支持文物返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法律适用和执行的难题。此外,一些国家政府的消极态度也是重要障碍。
未来展望:文物返还与中日关系
文物返还不仅是文化遗产问题,更关乎历史认知和国家关系。正如藤田高景所言,文物返还能够推动中日之间的历史和解。中国在追索流失文物方面的努力,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在流失文物追索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历史问题的正视和反思。未来,中国将继续通过法律、外交和民间等多种途径,推动流失文物的返还工作,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秩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