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止跨国收养政策,仅保留特殊情况下外国人收养
中国终止跨国收养政策,仅保留特殊情况下外国人收养
近日,中国宣布终止国际收养儿童政策,只保留特殊情况下外国人来华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这一政策变化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涉及儿童权益和人道主义关怀,更因为其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专家解读:两种不同视角
对于这一政策变化,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认为,此举符合《海牙公约》精神,强调国内收养优先。中国在2005年加入《海牙认证公约》,根据《公约》倡议,跨国收养仅在孩子在原生国找不到合适家庭的情况下才受用,国内收养是更被提倡的收养方式。黄严忠表示,中国在遵守这一倡议上一直都“做得很好”,国内收养一直是最主要的收养方式。
人口学家易富贤则从人口危机的角度解读这一政策。他认为,中国终止国际收养是应对人口危机的举措。他指出,国际收养在过去三十年里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石三鸟”的政策,既减少了人口负担,减轻了地方政府抚养孤儿的财政压力,还能收到来自国际收养家庭的捐款。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这一政策也相应调整。
跨国收养:从高峰到低谷
中国跨国收养政策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长期趋势的延续。数据显示,自2005年达到5.1万例的峰值后,中国的跨国收养数量持续下降。2019年,涉外收养人数已降至2,971人,而2020年进一步锐减至63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三十余年里,被海外收养的小孩大多为女性。根据美国国务院文件,从1999年到2016年,86%被美国收养的中国小孩是女性。此外,跨境领养残疾儿童的比例相对较高。在中国缩紧国际收养业务后,根据中国政府官方数据,在2014年至2018年间,外国人收养残疾儿童共11468例,占涉外收养的95%。
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这一政策变化对各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国际收养机构而言,业务量大幅下滑,许多机构不得不调整战略或寻找新的服务领域。对于待收养儿童而言,尤其是残疾儿童,他们的安置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居民偏好收养年纪较小的健康婴幼儿,这使得国际收养实际上成为了安置残疾儿童的一个潜在选择。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家庭领养轻微残障或已接受治疗的儿童,但程度稍重的儿童依然在社会视线之外。
这一政策也引发了对儿童权益的关注。有专家指出,目前尚未看到配套措施同步出台实施,没有对福利院加大投入或扩大规模,也没有提出要对相关人员加强培训来增强收养能力,这可能会使得很多孤儿最终只能自己依靠自己。
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这一政策变化,社会各界都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 如何更好地保障待收养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权益?
- 国内收养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应对新的挑战?
- 国际收养机构将如何调整战略以适应这一变化?
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中国终止国际收养政策,不仅是对人口危机的应对,更是对儿童权益保护体系的一次重要考验。这一政策变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