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核废液泄漏入海,中国东部沿海需警惕
韩国核废液泄漏入海,中国东部沿海需警惕
2025年1月12日,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月城核电站发生一起核废液泄漏事故,约29吨未经处理的核废液被直接排入日本海,引发广泛关注和担忧。
核废液泄漏:海洋生态面临长期威胁
韩国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展开调查,并采集核电站附近海水样本进行检测。初步结果显示,放射性物质含量“为平时排放水平”,但这一结论并未完全消除公众忧虑。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晏瑲指出,尽管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稀释能力,但29吨的核废液排放量在短期内仍可能导致局部水域的放射性水平上升。更重要的是,放射性物质的影响是持续累积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琪悦强调,核废水入海不仅会对海洋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放射性物质会在动物体内积累,经过营养富集和人类食用后,最终危及人类健康。
洋流扩散:中国东部沿海需警惕
日本海地处活跃的海洋环流区域,泄漏点位于日本海北太平洋洋流的下游。这种复杂的洋流体系意味着污染物不仅可能向东输送至太平洋深处,也可能通过逆向扩散影响周边国家海域。
虽然韩国月城核电站距离中国东部沿海有较远的地理距离,但海洋污染的扩散路径并非简单的直线关系。东亚海域复杂的洋流体系和季节性气候变化为核废液扩散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潜在影响:渔业与民生受波及
中国东海是全球重要的渔业产区之一,海洋污染可能导致海产品放射性物质含量超标,从而直接影响渔业经济。特别是对于出口依赖型产业,食品安全问题将对国际贸易造成冲击。
此外,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可能对滨海旅游业、沿海水产养殖等行业造成连锁影响,进一步拖累当地经济发展。若核污染物通过海洋生物链积累并进入居民日常饮食中,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
安全监管:暴露多重隐患
此次泄漏事件反映出核电站安全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从泄漏的应急反应来看,核电站在监测、设备维护和人员操作等方面的不足被进一步放大。
韩国核电行业专家指出,当前核电行业面临着因监管过多而导致的核电站继续运行、SMR(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新核电站开工建设等多种悬而未决的问题。核电行业认为,应根据核电站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
跨国合作: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东亚区域内,海洋生态安全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事务。韩国、日本和中国同处这一生态圈,任何一国的污染事件都可能通过洋流和气候变化波及整个区域。
此次月城核电站的泄漏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区域内需建立更高效的跨国合作机制,联合应对生态危机。唯有以更高的透明度、更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真正确保核能的“清洁”与安全属性。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需要警觉的潜在威胁,更是核能安全管理必须关注的警钟。未来,如何平衡核能的使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成为东亚各国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