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兴《手与物》:触觉的艺术哲学
孙周兴《手与物》:触觉的艺术哲学
在当代艺术与哲学领域,手与物的关系常常被忽视。孙周兴的《手与物(未来哲学系列)》通过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演讲,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强调了手与触觉在艺术创作和人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性。书籍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艺术创作的机会,同时也为哲学思考开辟了一扇新的窗。
触觉的哲学意义
孙周兴指出,在历史上,无论是东西方文化,艺术讨论的焦点往往是视觉和理智,而非我们赖以创建和表达的“手”与“物”。正如他所述,艺术起初根植于手工,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的手工性逐渐被忽视,形成了脱离身体和物质的艺术表达。
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孙周兴阐述了手与物之间深层的哲学联系。他引用尼采及其后果,指出20世纪哲学中对身体的重视使我们重新审视了手的地位。手不仅是人类身体的延伸,更是我们洞察世界的感官工具。从这一角度来看,手就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感知而非抽象思想成为理解存在的重要基础。
触觉的艺术价值
孙周兴对“触觉”的论述引人入胜。他认为,触觉一直在其他感官中被轻视,然而在我们的生存体验中,触觉是最为根本的。触觉是物理接触与感受的结合,无论是温度、压力还是触碰,这些在我们的身体感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触觉,我们才可能开始理解和认知世界。
在艺术创作中,触觉的作用尤为突出。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都是与材料对话的。手的运动充满了灵性,而这种灵性需要被感知和理解。书中强调,正是这种“身体力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创作具有了生命力。
当代艺术的反思
在数字化时代,触觉的重要性似乎被进一步边缘化。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更多依赖于视觉和听觉,而忽视了触觉的体验。然而,正如孙周兴所言,触觉是人类最根本的感知方式,它不应该被遗忘。
重新认识触觉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艺术,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数字艺术中融入触觉元素,如何通过新媒体艺术重现手与物的对话,这些都是值得艺术家们深入探索的课题。
生活的启示
《手与物》一书的启示远不止于艺术领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而忽视了与物质世界的直接接触。孙周兴提醒我们,触觉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手与物》,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发现触觉的魅力。无论是拿起画笔,还是亲手制作一件小物件,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都是在重新建立我们与世界的联系。
孙周兴的《手与物》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思维途径: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与哲学探索中,如何重新理解手与物的关联,如何让触觉重回人类感知的中心?读者们不妨留心这本书,尤其是艺术家、设计师与哲学迷,他们能从中挖掘手所隐藏的深泽,领悟身体与物质之间更是纠结而真实的关系。这样的阅读体验,既是对艺术的启发,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