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巴彦淖尔打造走西口民俗村,展现蒙汉文化交融历史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16: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巴彦淖尔打造走西口民俗村,展现蒙汉文化交融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走西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它不仅改变了内蒙古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更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彦淖尔杭锦后旗的走西口第一民俗村,感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在我国历史上,较大的移民事件有7次,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清末民初的“走西口、闯关东”时期,也是我国移民暴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峰期。

“九曲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辈辈坟墓不埋男,穷骨头撒在河套川……”当时,河套对岸,山西河曲、保德和偏关一带常常遭遇大旱。田园荒芜之后,人们只好越过黄河前往河套度过饥荒。他们有的春去冬回,有的常年流落当地,他们将一粒粒粮食种子播入土地,用嘶哑的声音唱着思念故土的恋曲,留下了一首首耐人寻味的曲调。

“走西口” 作为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甘、豫等地老百姓涌入今内蒙古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陕甘豫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巴彦淖尔杭锦后旗是“走西口”文化的典型地区,由于后套灌溉农业近二百多年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走西口”,并形成了蒙汉民族文化交汇、北方晋陕甘豫文化混合杂烩的特色文化区。为了挖掘这一历史文化,巴彦淖尔打造出了特色旅游景区——走西口第一民俗村。

主打品牌为山西晋商文化、走西口文化与中原文化蒙古文化的民族大融合。主要依据河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将早期的纯蒙古游牧文化与明清时期“走西口”移民创造的农耕文化、中原文化有机结合、和谐共处,演驿“走西口”衍生的那段传奇故事,缔造一出部名闻天下的移民血泪史,打造新型的河套民俗旅游市场。

走西口对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除了经济方面的影响外,在文化上的交融亦相当显著。譬如,蛮汉调,就是蒙汉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渐融合了信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艺术风格,相互交流而催生的一种新民歌。而广泛流传于晋北、陕北、河北以及内蒙西部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巴彦淖尔,她曾经的荒漠正是现在美丽的家乡,她的爱是响亮的,在路上或者不在路上,都在歌唱。(来源《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一书)

本文原文来自内蒙古旅游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