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福建舰”搭载电磁弹射系统,中国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26: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福建舰”搭载电磁弹射系统,中国海军迈入三航母时代

2024年7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这艘备受瞩目的新型航母不仅在吨位和设计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更搭载了全球最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成为继美国“福特”级航母之后,全球第二艘配备该系统的航母。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

01

电磁弹射:航母战斗力的“倍增器”

电磁弹射技术是现代航母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传统的蒸汽弹射,电磁弹射具有明显的优势:

  • 更高的效率:电磁弹射系统可以在短短3秒钟内将20吨至30吨的战机加速至每小时360公里,理论日出动架次可达270架次,是蒸汽弹射的近两倍。

  • 更精确的控制:通过调节电流强度,电磁弹射系统可以精确控制推力大小,既能满足重型战斗机的起飞需求,也能轻松应对轻型无人机的发射。

  • 更低的能耗:电磁弹射系统采用电力驱动,相比蒸汽弹射节省大量燃油和淡水,显著降低了航母的运营成本。

  • 更小的体积:新型电磁弹射器重量仅为225吨,体积425立方米,仅为蒸汽弹射器的一半左右,为航母节省了宝贵的载机空间。

02

马伟明:从零到一的突破

电磁弹射技术的研发之路充满了艰辛。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这一领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经验垄断。马伟明院士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1978年,马伟明考入海军工程大学,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尽管研究生阶段因名额限制未能如愿深造,但他并未气馁,而是继续努力,最终在1985年成功考取该校研究生。在导师张盖凡教授的指导下,马伟明在发电机整流系统研究中崭露头角,解决了发电机运行中的“振荡”问题。

1995年,马伟明开发出第一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系统,使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世界领先。随后,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成功研发出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为电磁弹射技术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电磁弹射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马伟明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他们只能依靠自主创新,从理论研究到实验验证,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

03

未来展望:从军事到民用的广阔前景

电磁弹射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更为未来科技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军事领域,电磁弹射系统将使航母具备更强的舰载机出动能力,显著提升航母编队的作战效率。同时,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其他军事装备,如电磁炮、电磁轨道等,进一步增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在民用领域,电磁弹射技术同样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它可以应用于高速磁悬浮列车,实现更快速、更安全的交通方式;还可以应用于大型运输系统,提高物流效率。此外,该技术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也值得期待。

马伟明院士曾表示:“电磁弹射技术的成功,只是我们科研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推动这项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04

结语: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

马伟明院士的事迹,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科技报国”。面对国外的高薪诱惑,他坚定选择留在祖国,投身科研事业。他常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我无法干涉他人,但我可以让自己坚定地为祖国服务。”这种崇高的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不懈奋斗。

随着福建舰的服役,中国海军的实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而以马伟明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