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种结束关系的方式,比失恋还要让人痛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种结束关系的方式,比失恋还要让人痛苦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1043979_643443

你听说过「断崖式绝交」吗?
明明看起来关系还不错的两个人,突然就有一个人单方面终止了这段友情:
Ta们或是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发出一条“我们别再做朋友了”的绝交宣言,或是把对方删除拉黑,直接消失在对方的世界里,再也不联系。
而在被绝交的一方看来,友谊的破裂是没有任何信号和原因的,ta们自己也不能理解,明明自己前几天还和对方一起吃饭聊天,为什么会突然遭受这样的对待。
因为绝交发生得既突然又坚决,就像是一个人关上了心房的门,还用力把门甩在另一个人脸上,所以,这种「断崖式绝交」还有一个名字:Doorslam(关门式社交)

突然中断的友谊背后

主动断崖式绝交的人,看似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逻辑,但在社交媒体上,共鸣和支持ta们的声音反而占了一大半:
可能有一方觉得绝交来得莫名其妙,但在主动绝交的人看来,自己早就默默忍耐了很多,是实在受不了才会绝交的。

在人们能够自己主动选择的情况下,「平等」是构建一段关系的重要元素,对于友情来说尤其如此。
一项关于友谊的研究指出,友谊中的不公平感(Imbalance)会显著影响个体对这段友谊的满意度,和对朋友的积极情感。最容易让人产生不公感的并不是物质交换,而是包括帮助、支持、信任等在内的“无形资产”[1]。

“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总是会跑来和我说,我也很耐心地安慰ta,帮ta要怎么解决。”
但是每次我需要ta的时候,我的事情还没讲几句就会被打断,ta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事,感觉自己被当成了一个纯粹的情绪垃圾桶。”
这种不公平的感觉越明显,人们对友谊的满意度就会越低,越容易把对朋友的积极态度转变为不满。

而更糟糕的是,这种不满是在暗中累积的,当一个人还在按照一贯的相处模式对待这段友情时,另一个人可能已经默默忍耐了很久。

管理学家Stephen R.Covey把一段关系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互动比作情感账户(Emotional Bank Account)[2],他认为关系中的积极互动是向账户中“存款”,而消极互动是“取款”。
在人际关系中,有些人习惯使用减分制——默默忍耐不满就是一个逐渐给友谊减分/取款的过程,分扣完了,这段关系也就结束了。

一位朋友在讲述自己主动和同学A断崖式绝交的经历时,列出了很多件让她在心里减分的事情。
比如A明明十分钟前答应好自己,要一起去便利店挑选万圣节糖果,结果快递员一个电话,A不仅忘记了这件事,反而还让她帮自己一起拿很沉的包裹。
比如A不小心扭了脚,她好心帮忙天天带饭,A还总是提一大堆要求,一会要多加辣椒,一会又要吃排队最久的窗口。
最后她忍无可忍,有一天开始,再也没有和A说过一句话。

这样看来,所谓的“断崖式绝交”其实早有征兆。对于主动发起绝交的一方来说,这只是ta们“蓄谋已久”的最后一步,但对于被绝交的人来说,无所适从的感觉也并不好受。

被绝交的人

在社交媒体上搜“断崖式绝交”、“Doorslam”,会发现大家对这种行为的评价有着非常两极分化的观点,尽管大部分人支持主动关门的一方,但在被绝交的求助帖下还会有另一种声音:
“对方断崖式绝交根本没有考虑你的感受,这样的朋友,没了就没了吧。”
“越想弄清楚为什么,对方越不会告诉你,既然是朋友,为什么不能在平时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好好沟通呢?”

从ta们的角度来看,在友谊破裂的那一瞬间,自己丝毫没有参与其中,仿佛被单方面排除在了这段关系之外,只有对方能够对“要不要继续做朋友”说了算。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动,让ta们没办法完成认知闭合(Need for Closure, NFC)的需求[3]。
也就是说,被断崖式绝交的人只能被动接受关系破裂的结果,但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成为了ta们认知里永远补不上的一环。
一旦得不到合理的解释,ta们会陷入反复猜测[4],备受折磨,还有可能选择一条“心理捷径”,直接把友谊破裂归因于“两个人就是不适合当朋友”、“对方从来都没把自己当成朋友,只能怪自己看走了眼”等等简单、直白的原因。

在一些对“断崖式分手”的研究中,相比于被直接拒绝的人来说,被断崖式分手的人会感受到更低的心理需求满意度,比如更低的自尊水平、生活的意义感等[5],对友情来说同样如此
被断崖式绝交,也让人失去了弥补和修复关系的机会。

有人分享自己被绝交的经历,说自己仔细回想了很久,甚至把自己觉得过去不妥当的地方一一解释了一遍,给对方发了很长的消息,却依然没有得到回复。
她说:“也许我之前太迟钝了,但这不意味着我不会改。哪怕她和我大吵一架再彻底绝交我都可以接受,可是现在永远也没有机会挽回这个很多年的朋友了。”

在一段友谊中,最后主动关上心门的人常常是思考和内耗更多的一方,ta们的默默付出和忍耐也是让大多数人产生共情的原因。
但是,友谊的复杂程度并不比任何其他关系要低。
影响关系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对关系的定义不同、对朋友的期待不同、个人边界感有差异,断崖式绝交,看似是彻底、决绝地主动or被动结束了一段友谊,但实际上剥夺了两个人把话说开的机会。

彻底「关门」前

站在主动关门的这边来看,尽可能包容、耐心当然是付出真心的表现,但是,无底线退让其实代表着,ta没能及时察觉和表达自己的不适,守住个人边界。

如果什么都不说,对方可能会认为这段友谊自始至终都建立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很难察觉到另一个人心中的失衡。
毕竟,这些关乎个人的负面体验,自己不说别人真的很难察觉。
其实,和朋友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只在心里默默扣分,发展关系、处理关系的能力无法就得到练习——总不能每一次产生冲突,都以断崖式绝交收场。
“要么忍,要么滚”并不是健康友谊的相处模式,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是问题,不表达才是。

而对于被绝交的人来说,在失去友谊后感到惊讶、难过,甚至愤怒,其实是重视这段关系的表现,但更要仔细想想,这种难过背后,是不是包含了“为什么朋友不能再无限包容我”的想法。
前几天的文章里提到,好的亲密关系里,双方都会有点“不舒服”,这在友谊中同样适用。
在友谊破裂前,被绝交的一方会感觉到过度舒服:自己的一切需求都能被满足,一切情绪都可以被接住,一切想法都能得到共鸣,对方简直就是自己的天选朋友。
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需要适当停下来,确认对方到底是真的和自己一拍即合,处在同样舒适的状态中,还是默默承受了过度的不舒适。

社交媒体上,主动绝交的一方之所以能得到更多支持的声音,是在替ta们感到不值——任何完全无法被修复的关系里都包含着没有被充分表达的感受,大家能共情到ta们的过度妥协,也看到了另一方对此毫无察觉。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一段关系的相处模式是两个人共同构建的。
这让我想起之前自己主动和朋友断崖式绝交的经历。那段时间她经历了一些情感危机,总是拉着我聊天,有一次她突然问我“我总和你说这些你会不会烦?”
出于维护关系和不忍心让她难过,我几乎第一时间就回答“不会”,这个回答仿佛是一个赦免,让她毫无顾忌地把我当成了这些情感问题唯一的树洞。

而我只能因为最初的一句“不会”,从一而终地扮演倾听者、开导者的角色,还要替她保守秘密。
后来我慢慢变得愤怒和厌烦,终于借着工作学习的变动,彻底远离了她。
如果换成是现在的我来处理当时这段关系,也许我会在她问出那个问题的时候,鼓足勇气用最真诚的语气回答:
“你讲吧,如果我听烦了就和你说。”

References:
[1]Mendelson, M. J., & Kay, A. C. (2003). Positive Feelings in Friendship: Does Imbal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Matter?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 101–116.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030201005
[2]Covey, S. R. (2020).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Simon & Schuster.
[3]Leckfor, C. M., Wood, N. R., Slatcher, R. B., & Hales, A. H. (2023). From Close to Ghos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ed for Closure, Intentions to Ghost, and Reactions to Being Ghoste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0(8), 2422–2444.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21149955
[4]LeFebvre, L. E., Rasner, R. D., & Allen, M. (2020). “I Guess I’ll Never Know…”: Non-Initiators Account-Making After Being Ghosted.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25(5), 395–415. https://doi.org/10.1080/15325024.2019.1694299
[5]Forrai, M., Koban, K., & Matthes, J. (2023). Short-sighted ghosts.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ghosting others within emerging adul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80, 101969. https://doi.org/10.1016/j.tele.2023.101969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