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已聚集900余家AI企业,发布“模塑申城”推进产业跃升
上海徐汇:已聚集900余家AI企业,发布“模塑申城”推进产业跃升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重磅发布“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和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标志着上海在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徐汇区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合作伙伴,赋能大模型创新企业集群,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落地。
政策引领:打造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2024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目标。方案明确,上海将通过建设智能算力集群、语料供给体系、虚实融合实训场、行业基座大模型等基础底座,打造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在线新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生产力工具,聚焦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加速应用赋能。
具体目标包括:力争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建成一批上下游协同的赋能中心和垂直模型训练场。
先发优势:徐汇区打造“模速空间”集聚创新资源
作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徐汇区已汇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900余家,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自2023年成立以来,“模速空间”已吸引近百家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带动该区200余家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目前,徐汇区已有34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占上海市的近60%。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落户“模速空间”以来,已带动近200家大模型企业加速集聚,覆盖大模型的上游基础层、中游模型层和下游应用层等全产业链。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表示:“当前,大模型技术演进进入新阶段,垂域场景落地和生态构建进入关键时期,徐汇区可以充分发挥先发优势,集聚优势,加速构建人工智能。”
五大平台:降低应用成本,促进产业生态发展
在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上,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包括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系统、模塑申城语料普惠计划、大模型评测与验证平台、“百人百项”青年科学家计划和上海国投—徐汇融资服务中心。这些平台将着力降低“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成本,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优质、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
其中,上海市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由上海仪电运营,致力于为本地AI企业提供高效、经济的算力支持。平台在线整合优质算力资源,配备专业团队,提供人工智能训练、推理的算力服务以及国产化适配测试等公共服务功能。上海仪电副总裁刘山泉表示,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将发挥“普惠”效应,突破技术壁垒,促进产业升级。
应用示范:推动AI技术赋能各行各业
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的发布,将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例如,某重工企业通过对大语言模型的深入优化,建设了涵盖产品销售、设计、采购、制造、运输、售后全过程的AI智能体应用,正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业的垂类AI模型。
徐汇区人大代表、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建议:“要注重应用驱动和场景牵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与产业的有效衔接。”作为首批“模速空间”入驻企业创始人,夏立雪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人工智能”,倍感自豪。
未来展望: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
徐汇区已发布推进“人工智能+”十大行动,涵盖模型能力跃升、创新策源突破、场景应用牵引、孵育范式升级、产业集群倍增等方面。其中,“创新策源突破行动”提出,加强新型研发机构间深度合作,推动科学智能创新研究,加快具身智能和类脑科学等前沿技术攻关。
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孟晋宇建议:“希望可以系统开展面向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学智能培训,帮助科研人员像使用科学仪器一样地使用人工智能。”此外,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相互促进,可以赋能千行百业。徐汇区人大代表、上海量羲技术创始人吴明提出议案:“要抓好量子产业发展布局,推动超级计算、智能计算与量子计算‘三算融合’;促进量子计算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用新技术赋能各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模塑申城”计划的深入推进,徐汇区正全力打造成全国人工智能高地,为上海建设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