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激增,家校社共筑预防体系
未成年人犯罪激增,家校社共筑预防体系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一起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再次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揭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也凸显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起案件发生于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同班同学张某某、李某杀害。经审理查明,张某某、李某(均时年13周岁)与被害人王某某存在矛盾,张某某提议杀害王某某并平分其钱财。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另一名13岁少年马某某在明知他们意图杀人的情况下仍跟随前往,但在目睹犯罪行为时离开现场,并在事后帮助毁灭证据。最终,张某某被判无期徒刑,李某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马某某因未参与具体加害行为,不予刑事处罚,但需接受专门矫治教育。
这起案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刻反思。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据统计,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其中九成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网络犯罪活动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2020年至2022年,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人数从236人激增至5474人,同比增长82.41%。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也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务之急。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许多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 父母“三观”偏差: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形成。
- 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和冲突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 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或严厉体罚都可能导致孩子行为失范。
优化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
-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整合教育、妇联、司法等资源。
- 开展“家长课堂”,定期对家长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问题,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
- 利用基层网格力量,对“问题家庭”进行跟踪帮教。
学校教育: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应承担起预防犯罪的教育责任:
- 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专门课程,定期进行考核。
-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早期干预机制。
- 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消除安全隐患。
- 聘请法治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增强法治教育的专业性。
社会责任: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来:
- 政府部门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环境。
- 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专业服务,如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 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传播正能量。
- 公众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报告可疑行为。
成功案例表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例如,在一起非婚生子女抚养纠纷案中,法院通过“训诫+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成功促使父亲履行抚养义务,并协调教育部门解决孩子入学问题。在另一起案件中,通过多部门联动,妥善安置了一名海外归国的无监护人未成年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