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专家张彦秋:用积极心理学破解压力管理难题
中科院专家张彦秋:用积极心理学破解压力管理难题
在当代社会,压力似乎成了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伴侣”。如何与压力共处,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课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心理干预负责人张彦秋老师,在近期的一场讲座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压力管理方法。
压力从何而来?
张老师指出,压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等;个人因素包括身体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社会因素则涉及人际关系、社会期望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个体,产生压力感。
压力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焦虑、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各种身体疾病。因此,学会管理压力至关重要。
压力与情绪的双重奏
张老师强调,压力与情绪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压力既可能导致情绪失控,也能够通过科学管理转化为正向驱动力。她引用了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解释了长期压力下个体可能出现的消极应对方式。同时,她也指出,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用积极心理学点亮心灵
面对压力,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张老师建议采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优势和潜能,而非仅仅关注问题和缺陷。她推荐了以下几种方法:
- 感恩练习: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到感恩的事情,培养积极心态。
- 优势识别:通过问卷或反思,识别自己的优势领域,增强自信心。
- 正念冥想:通过专注当下,减少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悔恨。
实用解压技巧
讲座中最受欢迎的部分,莫过于张老师分享的具体解压技巧。以下是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正念情绪调节三步呼吸法
第一步:观察呼吸
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第二步:扩展觉察
将注意力扩展到全身,感受身体与呼吸的连接。第三步:收束觉察
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呼吸上,然后慢慢睁开眼睛。
折纸游戏
通过简单的折纸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积极思维训练
- 记录负面思维:当感到压力时,记录下自己的负面思维。
- 挑战负面思维:分析这些思维是否合理,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
- 替换为积极思维:将负面思维替换为更积极、现实的思考方式。
张老师的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一位研究生表示:“张老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压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应对。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掌握压力管理技巧,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正如张老师所说:“与压力共舞,需要智慧和勇气。但请记住,你并不孤单,我们都有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