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古民居搭上“互联网+”快车
晋城古民居搭上“互联网+”快车
晋城,这座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的交通要冲。这里不仅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古民居瑰宝。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晋城的古民居保护工作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化展示:让古民居“活”起来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古老的建筑遗产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晋城市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传统村落信息收集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科技性加工和处理,实现了历史文化展示、文物记录和可持续发展。
以平定县为例,这个隶属于晋城市的县级行政区,近年来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平定县共有41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山西省第三。2022年,平定县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后,更是加大了数字化保护力度。
平定县聘请专业团队,历时五个月,对全县41个传统村落进行深入调研,通过无人机摄影、地面摄影、口述访谈等方式,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涵盖村落概况、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美食物产、旅游导览等多个方面,最终以图片、全景、文字、视频等形式呈现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上。
这种数字化展示方式不仅让远在他乡的人们能够一睹古村落的风采,更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数字化平台,专家可以远程查看古建筑的详细信息,为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种创新方式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古民居保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融合:为古民居保护注入新动力
保护古民居,资金是关键。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晋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发展相关产业为古民居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松庙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位于陵川县的小山村,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困村。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松庙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康养民宿产业,成功打造了“睡眠小镇·康养松庙”的品牌。
松庙村采用“县农投公司+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模式,高标准打造了木结构餐厅、小木屋、民宿院落、汤药浴池等康养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更为古民居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据统计,松庙村去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人均收入达1.2万元。
这种创新保护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为古民居注入了新的生机。如今的松庙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古朴风貌,更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游客在这里既能领略古民居的魅力,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真正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众筹与公益:汇聚保护古民居的合力
除了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也是古民居保护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晋城市积极探索众筹和公益项目,为古民居保护汇聚更多资源。
以松庙村为例,该村通过“政府贴息、免费担保”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工作。村民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将保存完好的房屋改造为康养民宿,或者新建民宿农家乐。这种模式既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又激发了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此外,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古民居保护中来。通过网络众筹等方式,为古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募集资金。这些资金虽然数额不大,但汇聚起来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晋城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是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更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种创新保护模式,不仅为晋城的古民居注入了新的生机,更为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民居,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