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奇教授教你:如何用沟通技巧化解家庭矛盾
荣新奇教授教你:如何用沟通技巧化解家庭矛盾
2024年8月,四川资阳安岳县一名16岁的学霸女孩李某,在离家出走后不幸轻生身亡。这起事件不仅令人扼腕叹息,更引发了我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刻反思。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家庭沟通是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呢?特别是对于性格强势的家长来说,有哪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可以借鉴?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
在探讨沟通技巧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优儿亲子教育集团创办人单中兴先生总结了几个主要原因:
真的听不懂大人的意思或想法: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真的没有理解家长的意图。因此,在沟通时要确保孩子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意思。
对孩子规定过多或规范过严:如果家长总是说“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过多的规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常使用命令恐吓责骂或体罚:一些家长喜欢用“如果你不听话,我就叫警察抓你”之类的恐吓语言,这不仅无效,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因没有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如果家长总是替他们做决定,他们就会通过“不听话”来争取自主权。
只有大人立场否定孩子感受:如果家长总是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实用的家庭沟通技巧
了解了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后,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沟通技巧:
尽量用简单词汇来提醒:避免过度唠叨,用简短的提醒代替长篇大论。例如,可以说“这东西应该放哪?”而不是“你又乱放东西了”。
说出有用的指令或信号:用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而不是命令或责骂。比如,当孩子站在沙发上时,可以说“沙发是坐的,不是站的”。
给孩子一个自主的选择: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遵守约定。例如,在出门前可以让孩子选择买还是不买东西。
说清楚你的期望或要求: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是什么,并且要言行一致。如果答应了孩子,就一定要做到。
适当协助说出孩子感受: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失望,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案例:从“手机争夺战”到和谐沟通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在背景资料中,一位母亲因为过度干预外甥使用手机而引发矛盾。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沟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倾听和理解:首先,家长需要倾听孩子使用手机的原因,是出于学习需要还是娱乐需求?了解背后的原因比直接禁止更重要。
设定合理的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比如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1小时,完成作业后可以使用等。
提供替代方案:鼓励孩子参与其他活动,比如运动、阅读或兴趣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以身作则:家长自己也要控制手机使用时间,为孩子树立榜样。
定期沟通:定期与孩子讨论手机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规则。
专家建议:建立信任是关键
荣华街道妇联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服务项目中,专家们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体验,帮助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其中,建立信任被反复强调为有效沟通的基础。家长需要通过陪伴和倾听,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命令或批评。
荣新奇教授也强调,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在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注重理解和支持。
良好的家庭沟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能有效降低抑郁风险。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通过学习和实践科学的沟通技巧,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