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儿院专家支招:破解孩子手机依赖难题
浙大儿院专家支招:破解孩子手机依赖难题
“如果孩子出现爱看手机、沉迷游戏的情况,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家长采取不合适的方式,比如对孩子打骂、呵斥、数落等,只会加剧家庭的紧张氛围,让孩子更加反感和抗拒。父母要学会分析孩子为什么会上瘾,找找孩子内心的期待和需求,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杨荣旺给出的专业建议。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成为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专家指出,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深入了解孩子心理和需求的教育问题。
手机依赖背后的心理密码
杨荣旺副主任表示,很多孩子的表现看似是因为电子产品的依赖,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其实是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学习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挫折多时更容易产生电子产品使用的依赖。这一类孩子多数自我控制能力欠佳,无论是时间管理还是情绪控制,可能成绩平平或中等偏下,也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差,没有很好的朋友,没有现实中的兴趣爱好,无法从中得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许星雨治疗师进一步解释说,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挫折,却在电子产品和游戏中获得了平常难以获得的成就感,自然而然会更喜欢虚拟世界,从而慢慢加剧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手机依赖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地限制,而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分年龄段的科学引导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专家建议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接触手机
这个阶段的孩子视网膜尚未发育完善,过度接触电子产品可能影响视力发展。父母应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培养其对实体玩具的兴趣。
3-6岁:远离手机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家长应删除手机中的游戏APP,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丰富其生活经历。
7-12岁:民主协商制定规则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如果采取强硬手段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应与孩子协商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包括时长、次数等,并设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用温和的方式引导。
12-18岁: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价值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应更多关注其心理变化,给予适当的个人空间。可以引导孩子利用手机进行学习、阅读等有益活动,同时设定合理的使用界限。
亲子关系是破解手机依赖的关键
专家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前提。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人际交往和兴趣爱好,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高质量的陪伴能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减少其对手机的依赖。
廖文静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因沉迷游戏被父母带到诊室的孩子,在避开父母后,却委屈地表示:“我在学校同学不怎么喜欢我,老师经常批评我,回家爸妈看我各种不顺眼,感觉自己很差劲,什么都不如别人,只有玩游戏通关时才有存在感、愉悦感。而且他们回家都抱着手机,凭什么我就不能玩?!”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如果孩子长时间得不到家长的陪伴和关爱,手机就可能成为替代品。因此,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陪伴孩子参与有益的活动,如运动、阅读、旅行等。通过这些方式,孩子能够获得更广阔的世界观和丰富的内心体验,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结语:共同成长,合理利用科技
手机和互联网是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合理利用科技,而不是简单地回避或禁止。通过建立规则、培养兴趣和加强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平衡的数字环境。
正如杨荣旺副主任所说:“正确的引导和理解,远比简单的限制更有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