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四千年简史:从浊酒到白酒的演变之路
中国酒四千年简史:从浊酒到白酒的演变之路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四千多年前的夏朝至今,酒的酿造技术和饮用文化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初的浊酒到后来的清酒,再到蒸馏酒的出现,最终发展成今天的白酒,酒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血脉中。
酒的诞生
酿酒始祖 杜康
夏朝初年,仪狄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也就是一种稻米酿造的醪糟,献给夏禹。然而,夏禹品尝后并未感受到酒的美妙,反而觉得头晕,断定这不是好东西。
直到夏朝第六代君主少康,即杜康,创造了秫酒(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的酿造方法,被后世尊称为 “酿酒始祖”。《说文解字》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
规范酒礼
酒诞生之后,主要被用于祭祀。到了商朝,饮酒之风开始盛行,商纣王甚至建造酒池肉林,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
商朝灭亡后,周朝吸取教训,开始严格规范酒的使用。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发布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酒诰》,明确规定了饮酒的场合和方式。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各国诸侯再度宴饮成风。
酿酒普及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夏商周三朝约一千八百年间,酿酒主要使用曲和蘖作为发酵剂。曲是发霉的谷物,蘖是发霉的谷芽,分别用于发酵酒和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曲酿酒成为主流,酿酒效率提升,技术逐渐成熟。秦汉时期,酿酒开始在民间普及,不少百姓以酿私酒为生。西汉时期,四川邛崃富商之女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因《凤求凰》结缘,开酒馆为生,成为佳话。
酒品升级
贾思勰
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酒的发酵技术迎来重大升级。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首次系统记录了酿酒工艺,推动酒品质提升,酒文化更加繁荣。东晋王羲之酒后创作《兰亭序》,竹林七贤饮酒作乐,酒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
全民饮酒
唐朝酒肆
隋唐时期,酒肆文化盛行,夜晚宵禁后人们聚集酒肆,行酒令兴起。唐朝达到全民饮酒的鼎盛时期,现存四万余首唐诗中,近七千首与酒相关,杜甫一人就贡献了三百首。
宋朝私酿酒发达,苏轼撰写《东坡酒经》,私酿酒虽品质不及官酿酒,但胜在便宜,广受欢迎。
烧酒时代
蒸馏酒制作
元朝引进蒸馏酒酿造法,与谷物酒结合,诞生清澈浓郁的烧酒,彻底改变传统发酵酒行业。烧酒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
- 宋朝以前,“烧酒”指加热杀菌的发酵酒;
- 元朝以后,烧酒普遍指蒸馏酒,包括葡萄烧酒和谷物蒸馏酒;
- 明朝以后,“烧酒”专指谷物蒸馏酒。
高粱酒时代
明清时期,朝廷推广高粱种植以治理水患。高粱虽口感不佳,但适合酿酒,逐渐成为烧酒的主要原料。尽管如此,高粱酒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普及,因为传统米酒在富庶地区仍占据主导地位。
白酒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酿酒作坊收归国有,组建地方酿酒厂。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白酒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白酒”指米酒,直到20世纪50年代,谷物蒸馏酒才被正式定义为白酒。
中国的白酒,是粮谷的极致转化,是天地人和、天人共酿温暖人的一杯佳酿。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酒的文化已经牢牢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每逢喜事与佳节,必有一瓶醉人的好酒,没有酒,也许就没有如此让人沉醉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