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影为了蹭热点,连逻辑都不要了
现在的电影为了蹭热点,连逻辑都不要了
《秘密会议》是爱德华·贝尔格的新作,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2016年的同名小说,讲述老教皇去世后新教皇选举的故事。影片通过类型化的摄影、剪辑及配乐,真实还原了教皇选举背后的人事斗争。然而,影片后半段的剧情发展却显得过于简单化,最终以一个令人意外的反转结局收场。
罗马教廷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无尽的创作源泉。保罗·索伦蒂诺(《年轻的教宗(2016)、《新教宗》(2020))、南尼·莫莱蒂(《教皇诞生》(2011))、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教宗的承继》(2019))都以教皇为题材创作了优秀作品。
爱德华·贝尔格的新作《秘密会议》讲述的是老教皇去世、新教皇选举的政治故事。影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2016年的同名小说《秘密会议》。影片于2023年1月至3月在意大利拍摄,其中一些场景在著名的罗马电影城(Cinecittà)——成立于1937年,是欧洲最大的影视制作基地——拍摄而成,另一些外景则在位于那不勒斯以北30公里的卡塞塔皇宫拍摄完成。
影片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
秘密会议(Conclave)是个源自拉丁语的专有名词,指在老教皇去世或辞任后,枢机院选举新教皇的专门会议。影片对于老教皇去世和新教皇选举的描绘是比较忠于现实中的天主教教会法和真实选举过程的。
当老教皇去世后,他佩戴的渔夫戒指需被敲碎销毁,他的住所用深红色的丝带封闭,并用蜡制印章密封。新教皇从枢机院80岁以下享有选举权的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中选举产生。在选举前,红衣主教从全世界各教区聚集到梵蒂冈,选举时,所有红衣主教会被隔离至西斯廷教堂,他们每日进行相互的民主投票,获得超过三分之二票数的红衣主教将成为新教皇。
若票数不足,则投票过程将不断重复下去直至结果产生。新教皇的选举结果通过西斯廷教堂屋顶的烟囱告知世界,若冒黑烟,表示选举结果未定,若冒白烟,表示新教皇已经诞生。
影片前45分钟真实的还原了教皇选举背后人事斗争的波谲云诡。在这个部分,爱德华·贝尔格使用了类型化的摄影、剪辑及配乐,突出了影片的政治惊悚感。以处理老教皇后事的段落为例,导演通过快速剪辑组合了仰拍、特写等多个画面,再配合急促的弦乐,烘托出教皇去世的紧张感和危机感。影片配乐由德国作曲家沃尔克·贝特尔曼完成,他在本片中使用了水晶琴——一种1952年由一对法国兄弟研制出来的年轻乐器——来模拟教会的神圣。
影片前45分钟的叙事是比较成功的,除了在开场就呈现老教皇去世的场面直入主题外,还为后续人事斗争打下了良好的叙事基础:沃兹尼亚克主教告密特朗布雷主教;无心参选的贝里尼主教和野心勃勃的泰德斯科主教施政思路完全相反;突然冒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认识的新主教——来自喀布尔教区的贝尼特斯主教。但是随着故事的继续,导演的叙事逐渐小儿科化。
政治密谋
影片后续的问题在于将权力斗争的血雨腥风表现得过于简单。影片前45分钟铺下的政治悬念随着故事的发展越来越虎头蛇尾。贝里尼主教在无意参选和坚定参与之间反复横跳,人物完全经不起琢磨。影片最大野心家泰德斯科主教则是雷声大雨点小,他除了看似志在必得和各种政治观点的嘴炮输出,似乎没见到背后有什么深谋远虑。
选举的最大热门是影片几乎未做铺垫的阿德耶米主教,但他居然被突如其来的性丑闻击垮;被告密的特朗布雷主教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政治阴谋,这个政治阴谋却因为院长偶然间发现的一封告密信而大白于天下——性丑闻和告密信都是偶然事件,用偶然事件来影响剧情走向是经不起严谨推敲的,这是编剧偷懒和投机取巧的表现。从剧作上来说,已经被积蓄到临界点的冲突和情绪却没有爆发,而是突然之间泄了气。
意外出现的信,导致关键剧情转折
这种全世界瞩目的宗教选举背后的权力争夺必然是你死我活,而且各大参与者们肯定早在老教皇过世前就开始布局谋篇。影片不仅没有把政治斗争复杂性和惨烈性表现出来,还把这种斗争简化为在选举时的临场操作。
爱德华·贝尔格通过教皇选举来隐喻美国总统选举,影片甚至都不是“隐喻”了,因为这种指涉几乎是明示。贝里尼主教开明对待同性恋和离婚问题,拒绝让教廷回归拉丁语礼拜的年代,他支持信仰多元化,支持女性发挥更大作用。而泰德斯科主教恰恰相反,他专断独行,思想保守,主张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贝里尼和泰德斯科不是正好影射着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吗?
保守的泰德斯科主教
导演对于美国总统选举是持批判态度的。在影片中,教廷外的平民经历了爆炸袭击,枢机院院长却要求对所有红衣主教封锁此消息,以避免影响选举。对于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教会,此时此刻却对如此危机不闻不问,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这也代表了导演对美国选举的态度——一场与平民无关的、不管平民死活的政治自嗨。
不管民众死活的党派之争
在爆炸袭击愈演愈烈之时,红衣主教们还在进行闭门商议,他们抱着不同政见相互攻击,却提不出任何能落地的、能马上解决平民危机的政策,这也是导演对美国总统选举——这种政治游戏的解读。这似乎和莫莱蒂的《教皇诞生》形成了一种反向互文。在《教皇诞生》中,为了不让民众得知新教皇的逃避,教廷对广大民众封锁消息。看来民众永远是被牺牲、被愚弄的那个群体。
影片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结局的反转。来自喀布尔教区的政治素人贝尼特斯主教居然能在对政治宣言一番三言两语的论述之后赢得教皇选举,这有点过于天真了(虽然原著也有此桥段)。更令人咋舌的是,这位新教皇居然是位LGBT人士——他是LGBTQIA里的那个“I”:Intersex(间性人)。
在罗伯特·哈里斯的原著里,贝尼特斯的身份是女扮男装,但女扮男装的假定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让叙事更加严密,爱德华·贝尔格想出了间性人这个点子,既让故事没有漏洞,又蹭上了近年的热点议题,还能政治正确,这可不“一箭三雕”嘛。如果说原著的双重反转已足够脱离实际,那爱德华·贝尔格最后这个LGBT的改编则更为荒谬。
《秘密会议》是写实化的,影片自始自终的基调都没给这个荒诞般的双重反转留出任何空间,这样恶搞般的结局只会对影片的严肃性造成伤害。为了蹭热点而脑洞大开,为了追求戏剧效果甘愿与影片的主旨背道而驰,这是对影片题材极大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