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遇冷: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困境与出路
新版《红楼梦》遇冷: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困境与出路
近日,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正式上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每版《红楼梦》改编作品,都会受到读者们的严苛审视,讨论的焦点从选角、演技延伸至剧情设置、画面质感、服饰道具,都注定了它将与争议相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永恒经典,通过此部作品将会以怎样的全新面貌出现在大银幕上?
然而,自该部影片上映后,并未取得作为大IP的票房丰收,首日票房不到170万,5天内票房也仅仅只拿到了451万,排片占比跌至1%,甚至有专业人士预测其最终票房可能不足千万。在口碑方面,豆瓣评论区一两星差评泛滥,可见观众对《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电影的满意度较低。那么,观众认为该版改编的“失败之处”在哪里?如何才能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影视改编作品?
经典重现: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辉煌岁月
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许镜清、王立平、谷建芬、赵季平等作曲家为这些作品创作了经典音乐,与剧情相得益彰。1987年版《红楼梦》、1994年版《三国演义》、1998年版《水浒传》和1986年版《西游记》是观众普遍认可的经典版本,这些版本在演员表演、剧情还原和文化内涵的把握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失败案例:《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教训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演员们对角色理解不够贴切和深入,角色演绎缺乏灵魂。以林黛玉为例,演员对原著的解读不够准确,导致其表演也缺乏层次和厚度。演员没有演绎出林黛玉堪比诗鬼的旷世才情,没有其弱柳扶风、转盼含情的忧郁之美,更没有其虽常怀不平却善开玩笑的可爱……在共读西厢时的林黛玉,应该是“桃腮带怒,薄面含嗔”的,这是一种既恼怒又娇羞,还有几分玩笑的微妙神态。而不少观众指出,演员的表情就像是苦着脸、没有任何情感内容的呆滞青春期少女。
此外,在《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改编过程中,面对《红楼梦》原著120回内容,影片尝试在短短的116分钟内浓缩并重构其核心情节,这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叙事挑战。相较于1987年央视版36集与2010年李少红版50集的电视剧篇幅,电影版在体量上的局限迫使创作者必须进行高度提炼与创造性重构,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对原著情节的删减、简化乃至重新桥接,导致了其叙事策略上的先天劣势。影片选择了“阴谋与爱情”的双线叙事框架:前半部贾府侵吞林如海死后林家财产、后半部为利益联姻而钦定“金玉良缘”的阴谋,正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幕后推手。
为了串起改编后的双线叙事情节,影片对原著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场面”片段进行了重排与融合,导致了一些经典桥段如“共读西厢”(原著第23回)与“黛玉葬花”(原著第27回)等场景的顺序颠倒或并置,以及“宝玉丢玉”(原著第94回)与“元妃省亲”(原著第18回)等时间跨度极大的事件被强行拉近……这种“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手法,因过度追求叙事效率而牺牲了情节的自然流畅与观众的接受逻辑,呈现出一种拼凑、嫁接乃至赶场的仓促感,影响了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与深度。
成功之道:如何做好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
当下,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如吴承恩的《西游记》、余华的《活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改编作品“翻车”,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成功的”影视改编,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艺术与商业的双重价值?
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首要的责任是“忠于原著”。两种观众群体的集体性期待先验存在:其一来自原著的忠实读者,他们以对文本的高度熟悉和丰富的阅读想象,来要求作品尽可能地还原他们心目中的文本;其二来自不曾阅读但久闻作品大名的观众,他们的需求是用短于阅读的时间来接受对作品的“普及”,搞清楚原著讲了什么故事。因此,他们当然要求作品呈现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
同时,影视改编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随意篡改原著,而是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影视语言和技术手段,对故事进行重新演绎。比如,可以通过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人物性格,或者对某些情节进行合理的改编和补充,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原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原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
此外,优秀的影视改编还需要有高水平的制作团队。从导演、编剧到演员,每个人都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追求。他们不仅要对原著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有高超的影视表现能力,能够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影像。同时,制作团队还需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每一个细节都要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结语: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未来展望
四大名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影视改编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坚持尊重原著、创新表达的原则,相信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优秀的改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四大名著,也能为中国影视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