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小学数学试卷引争议,专家:过度情境化背离数学教育本质
深圳南山小学数学试卷引争议,专家:过度情境化背离数学教育本质
深圳南山四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因难度过高、考试延时20分钟而登上热搜,引发家长、教育界乃至网络上的广泛热议。这份原计划90分钟完成的试卷,36道题满满铺陈在6页A4纸上,平均每道题仅分配到两分半钟。要求四年级的孩子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完成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这一系列复杂的思维与实操流程,难度可想而知。
三年级家长许女士无奈表示:“这些题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更别说小学生。我觉得现在就是矫枉过正了,我们这是考数学,不是考语文。”清华大学毕业生网友“躲藏的卡通车”也愤而发声,斥责试卷不应在大语文时代的浪潮下,将成语、古文生硬地塞进数学卷子,模糊了数学本身简洁凝练的特质。
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黄东坡在看过试卷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他认可教育改革倡导的情境化、跨学科与增加阅读量的方向,但强调凡事需有度。对于小学生而言,过量的情境堆砌、冗长的文字表述,脱离了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实际、能力水平与思维状况。他提出,要找到适量阅读与高阶思维的契合点,回归对数学本质的考查。
广州重点中学数学名师周老师则进一步分析,这张卷子过大的阅读量,无疑给学生在有限考试时间内完成任务设置了重重障碍。面对家长们猜测试卷是为迎合中高考改革的想法,周老师予以纠正,以三年前高考数学 “瘦身” 为例,阐释新高考数学已朝着题量减少、注重思维、倡导 “多想少算” 的方向迈进,其题面简洁干净,直击数学内核。
回溯教育发展历程,数学教学一直在变革中摸索前行。曾经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纯粹的公式记忆、机械运算,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定理,学生埋头苦练习题,虽能在短期内提升计算熟练度,但易造成学生思维固化,对知识的应用场景理解狭隘。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界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紧迫性,于是情境教学、跨学科融合等理念应运而生。初衷无疑是美好的,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然而,物极必反,当这类情境题在试卷中泛滥成灾,就偏离了数学教育的初心。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思维从直观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萌芽,大量复杂情境题带来的文字信息过载,容易让他们在理解题意上耗费过多精力,无暇深入探究数学原理。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适度的挑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过度的压力则会挫伤积极性。当孩子们面对一份怎么努力都难以按时完成的试卷,挫败感会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可能被消磨殆尽。而且,家长们的焦虑情绪也会在无形之中传递给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教育的变革中找到那片平衡的蓝海呢?
在教材编写与试卷命题环节,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小学低年级应以直观形象的数学素材为主,逐步增加文字阅读量与情境复杂度;高年级在引入生活情境时,务必精简文字,突出数学核心问题。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从简单的矩形、正方形测量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面积概念,之后再过渡到校园操场、房屋平面图等稍复杂场景,且问题设置直接明了,聚焦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拆解复杂情境,提炼数学模型。当遇到一道看似繁杂的生活化数学题,如“一家人去旅游,旅行社有不同套餐,大巴车有几种座位安排,酒店有多种房型及价格,如何规划最省钱方案”,教师不应直接讲解,而是带领学生梳理信息,找出其中涉及的单价、数量、总价等数学量,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算式,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生活情境只是数学知识的华丽外衣。
课后作业与练习设计同样关键,应分层布置,既有巩固基础知识的常规计算题、简单应用题,也有少量拓展性强的情境探究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数学问题,将生活中的发现转化为数学题目,反向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家长,要调整心态,避免过度焦虑传递给孩子。关注孩子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成长,而非仅仅聚焦考试分数。当孩子面对难题时,陪伴他们一起分析思路,引导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韧性。
深圳南山这场数学试卷风波,宛如一场及时雨,浇醒了沉浸在教育改革热潮中有些迷茫的人们。它提醒我们,数学教育的变革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只要坚守以学生为本、回归数学本质的初心,定能在曲折中寻得光明,让莘莘学子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成长为兼具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未来,期待看到更多贴合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习潜能的教育创新之举,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