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美三国合作,94件流失文物重返祖国
中意美三国合作,94件流失文物重返祖国
近日,意大利和美国相继向中国返还了一批珍贵的流失文物,再次彰显了中国在文物追索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国际合作的积极成果。
意大利返还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
2024年11月,意大利返还中国的56件文物艺术品顺利运抵国内。这批文物主要来自中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元代的历史遗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直接物质资料,汉代、唐代陶俑和元代陶兽则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富足与开放包容。这批文物的回归,不仅是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方面的又一成功案例,也体现了推动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责任。
美国返还38件中国文物艺术品
2024年4月,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向中国返还了38件流失的文物艺术品。这批文物多为中国藏传佛教文物,年代跨越元至明清时期,类别丰富、工艺精湛,其中的牙雕、木雕作品以及壁画残片较为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次返还是在中美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框架下进行的,标志着双方在文物追索返还行动上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文物追索的国际合作与挑战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庞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就有约167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数量更是难以估量。追索工作面临国际公约效力有限、法律程序复杂等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在文物追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4年11月,已实现48批次2113件/组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持续努力。目前,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合作框架。
文物追索的意义与未来展望
文物的回归,不仅有助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贡献。通过文物追索,中国与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国家文物局表示,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部门就返还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研究展示开展后续合作,以文物为桥梁和纽带,促进中意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中国将继续履行相关谅解备忘录,与美方建立健全被盗文物信息通报机制,为保障文物安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两国的智慧和力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有望重返故土。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法律法规,创新追索机制,为更多流失文物的回家铺平道路。